怎样使用教学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17—01。

提起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的就是唐诗、宋词、京戏脸谱、中国结、中国织绣、中国武术、中国书法等等,可能大家很难将传统文化数学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也蕴含了不少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想在数学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资源、生活资源、信息资源、教学环境资源等等

首先,用好教材资源,获取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为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我常常在冥思苦想,我该从哪里着手呢,但终无其果。回头看看,其实最好的"老师"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我们天天都在使用的教材。以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的教材为例说说吧!

教材中不仅精心选择素材,恰当运用操作,启迪学生数学思考,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开展实践探索,着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教材中还提供了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传承数学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材料,使他们在自主阅读中进一步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中有一类就是介紹数学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发生、发展的简单史实,如二年级下册的《用算盘表示数中》就介绍了算盘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它的历史地位。同时我还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珠算术,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介绍,学生就可以认识到算盘和珠算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作出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突出贡献。在三下教材中,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介绍了我国明朝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记载的"铺地锦"的乘法计算方法;结合千米和吨的认识,介绍古代测量长度、质量的工具好方法;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介绍小数产生以及表示方法的演变情况等等。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是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成就和智慧感到自豪。

此外,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定律中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知识,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涉及到圆周率,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是祖冲之在刘徽开创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经"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这一记录,传统文化教育就自然融入到了数学数学教学中。

其次,用好生活资源,感受传统文化数学的联系。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学,同样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我们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之前所提到的中国京剧脸谱、中国结、中国剪纸艺术以及我们贵州的蜡染艺术等等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给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东西。这些艺术瑰宝以其精美的图案,很好地诠释了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因此在教学到"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生活入手,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对称性的物品如:古代建筑、中国结、剪纸艺术等等作为教学的契入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该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用好教学环境资源,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大约是六小时,也就是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学生白天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大环境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我们学校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有传统文化背景墙,学生可以在"春、夏、秋、冬"的山水里领略国画的魅力,在传统文化走廊里学生可以感受"诗书礼仪"的熏陶。而领略数学传统文化却和班级小环境密不可分了。班级环境对于学生更为亲切。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我在班上设置了一个"数学广角"。"数学广角"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一切和数学传统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知道,轴对称这个知识和中国的许多传统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剪纸、中国结、京剧脸谱、传统蜡染等等,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将美术课上具有对称性的剪纸作品展示出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轴对称"这一数学知识传统艺术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一举两得。同时学生课后还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对称性的京剧脸谱、中国结、蜡染图案等等。兴趣广泛的同学还收集了一些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有名的传统数学等等,这些都一一地展示在"数学广角"中,"数学广角"也就自然地成为了一面和数学有关的传统文化展示墙,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表现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就能在每个学科的教学中捕捉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通过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定会让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身上传承,并发扬光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