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从商店里花钱买来的吗 花钱买教训

300多年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很详细地告诉我们,从稻种长成米粒,一般要经过八个大大小小的灾难。

第一灾,种子入仓。

早稻稻种在秋初收藏的时候,中午往往是烈日,种子的内部温度就会很高,如果封仓太急的话,谷种就会带着暑气。

来年田里有粪肥发酵,土壤温度也会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这样,就会对禾苗和稻穗大大损害。

我在读大学前,假期都要干些农活,不过,这种选择和收藏种子的事情还轮不到我等毛手毛脚的孩子,都是大人们根据经验仔细操作的。

第二灾,撒播。

春耕后,把田深翻、打烂、整平,一畦一畦的,再放几寸深的水,就可以播种了。

但这个时候,如果有水,谷粒还没来得及沉下,突然刮起大风,谷种就会堆积到秧田的一角。

形成秧苗的不均匀,就浪费了种子。

第三灾,鸟灾。

谷子长出秧苗后,要防止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

所以,秧田里,都插些稻草人,稻草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穿得最多的是蓑衣,表示有人在干活。

那些鸟也是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不少,时间久了鸟儿见稻草人也没什么动静就俯冲下来叼食。

因此,为了保证秧苗的高出苗率,生产队会派专人轰鸟,扯着嗓子大喊,这样的活,非常的惬意,孩子们往往是首选。

第四灾,成活。

刚插下田的秧苗,非常的脆弱,就像让幼儿独立生活一样,跌跌撞撞,一不小心就会夭折。

如果碰上江南连续的阴雨,没扎根的苗就会损坏过半。

但只要有连续三个晴天,秧苗就可全部成活。

江南的雨季有时很烦人,一下下一周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补种的情况也时常有。

兼发大水的话,秧苗全部浮上,只得大水退后另插。

伴随着有趣的情节是,小孩们往往会拿着网兜,在一些秧田里抓鱼,常有收获,那些野生的鲫鱼都是从河里跑出来避难或者是趁机来旅游的。

第五种,虫灾。

秧苗返青长出新叶后,土壤里的肥料也不断发热,再加上不断升高的气温,于是稻叶上就会长虫。

宋应星那个时代只能盼望起风下雨,而现代可以用药打,印象比较深的是六六六粉,喷药者全副武装,戴着鬼子进村的防尘帽,捂着口罩,胸前背着把喷雾机,右手不断地一圈一圈地摇着,就像《南征北战》里张军长急急地摇磁石电话机求援那样摇,左手拿着喷枪,对着稻叶一片片地扫。

过几年又会换一种药,大概是那些稻飞虱有了免疫力了吧。

田间地头,经常会有东一只瓶子,西一只瓶子,那都是农民们施药后丢弃的。

虽是不太环保,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虫害越来越多呢。

第六种,“鬼火”烧禾。

这个我没有见过,写这篇文章时,再咨询过,也都说,“磷火”这种现象是有,但不会对稻形成灾。

宋应星是这样说的:稻子抽穗后,夜里有“鬼火”四处漂游烧禾。

这种火是从腐烂的木头里跑出来的。

稻叶遇到这种火,立即会被烧焦。

第七种,水灾。

这里的水灾是指缺水。

禾苗从返青到抽穗结实,早稻每蔸约需水三斗,晚稻需水约五斗。

缺水就会干枯。

而且据宋的估计,将要收割如果缺水一升,粒数虽然不会变,但谷粒会缩小,用碾或臼加工时也多会断碎。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的一个细节,也会使米质大大下降的。

所以,我们生产队里有个工种很特别的,就是放水工,干这个活往往生产队长自己,整天扛着把锄头,东转转,西转转,东挖一个口,西挖一个口,我还以为队长嘛,领导,干点轻松的活,哪里知道这里学问很深呢。

第八种,狂风阴雨

辛辛苦苦,稻子成熟时,如果遇到狂风把谷粒吹落,或者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谷粒沾湿后就会自行霉烂。

但这大概是局部灾害,如果不是很特殊的年份,一般不会大面积的。

吹落谷粒我倒是见得不多,但收割时连续阴雨还是很常见。

生产队常用的办法是,如果实在不能延期,一定要如期收割

收割时会异常的辛苦,想想看,下雨天,烂污田里翻稻草,越翻越沉。

收来后,发动全体人员,腾地方晾谷子。

那个季节,往往只要有空的场地,都会晒着晾着稻谷,脚下一不小心就会踩着金黄,乱是乱,但很有丰收的喜悦。

生产队里有几位接受农民再教育的知识青年,骄阳下,戴着草帽,穿着长袖,全副武装的,拿着把叉,翻翻晒着的谷子,队长还是非常照顾知识青年啊。

谢谢宋应星先生,让我知道并能回忆起这些稻灾。

稻种一关一关顽强地闯过来了,米也就生产出来了。

只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细节呢?■   【李淑珍荐自《北海晚报》2010年7月16日/本刊有删节】。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