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党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遗憾的是,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还有待于深化。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消除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误区,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化进程。胡锦涛之所以做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贡献,是因为他能够科学认识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加剧,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国际社会流行“中国威胁论”等国际形势;能够牢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情的新变化等国情民情及党情;能够立足自身温和的个性品质,丰富的工作经历,独特的领导风格等个人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69—04。

一、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理念到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升华的过程。早在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003年4月10—1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讲了这样的话:要坚持全面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观。8月2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胡锦涛首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用了大量的篇幅专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他的讲话在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被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予以确认。

经过几年的实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新概括,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胡锦涛对中国发展问题有很多新提法、新观点和新论述,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等。党的十七大以后,胡锦涛在各种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述发展的相关问题,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在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正式被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重视社会建设,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一文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前景,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从此,胡锦涛不断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会议决议的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治国执政理念、奋斗目标、发展道路、总体布局、制度创新、精神支撑、国际战略、领导和社会力量等基本主张,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和谐内涵,比如更加注重“全民共享”,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更多活力激发财富创造,构建和谐文化,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他第一次将改善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摆在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的论述,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拓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视野,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扬弃了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进一步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适应新世纪的新要求,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和发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执政建设问题时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这实际上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阐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十五大报告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199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又强调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1999年1月,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认为提高“执政能力是极重要的”。2001年5月,他在安徽考察讲话时进一步论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江泽民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还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时,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作了初步概括。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思想。

根据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党中央在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政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并科学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指导下,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二、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

1.坚持以人民为本位。

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就是以民为本。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在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坚持以人民为本位,大力倡导并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这种人民观凝炼和沉淀成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毕生致力和追求的人生准则。1943年毛泽东给中央礼堂提了一个词,“为群众服务”。1944年张思德去世的时候,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在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贯穿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命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重要内容。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是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尺度。

胡锦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2年12月,胡锦涛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2003年2月18日,新进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研讨班结业,胡锦涛在结业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对领导干部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年7月1日,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召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胡锦涛还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从道德层面提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人民荣辱观。胡锦涛坚持把以民为本作为最直接最现实的价值追求,从多种角度比较系统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分体现了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超艺术和理论水平。

2.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终级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共历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本价值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归宿,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

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很多重要论述。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的这些科学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更加突出了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含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不仅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还关怀人的精神健康;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人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持续为准则,即人的持续、生命的持续、人类社会的持续成为最高准则。

(二)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求真务实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必须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注重实效的务实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精神。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程充分证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胡锦涛不仅是求真务实的倡导者,也是求真务实的践行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保持求真务实作风,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处处体现亲民爱民和务实之风。胡锦涛在贵州工作期间,坚持轻车简从,走到哪里都是一部面包车。坐着面包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胡锦涛走遍了贵州的所有县市,走访和考察了很多偏僻的农村。在西藏工作期间,仍然保持轻车简从的习惯,在高原反应强烈的情况下带着秘书深入到各地区,到藏胞家中考察调研、访贫问苦了解情况。胡锦涛以身作则和关心广大藏族群众的工作作风,很快博得了西藏上层各界和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藏族群众的信任和尊敬。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以后,胡锦涛几乎每年都有相当时间到基层考察。特别是春节期间,胡锦涛不辞劳苦,深入基层看望群众,以务实态度直面社会问题。2004年春节到2008年春节,胡锦涛总书一记都是在农村和父老乡亲一起度过的。

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正是沿着这一科学轨道,胡锦涛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0,(5).

[2] 孙蕊.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J].传承,2009,(4).

[3] 冯昌雨.论胡锦涛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 杨近平.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解读[J].学习与实践,2009,(2).

[5] 宋一.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 于文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6).[责任编辑 陈 鹤]。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