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熬汤药的学问|汤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有些病人对煎服汤药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煎服汤药的具体方法,却只知个大概,不知其详。

其实,煎服汤药是有讲究的。

器皿的选择。

以沙锅为好,因其传热性和缓,受热均匀。

加水量。

以水面高于药材1寸为度。

按药剂学规定,每1克药加10毫升水,吸水量大的适当多加水

浸泡

中药多干燥,如果不经浸泡直接煎煮或制剂,易使药物表面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有效成分不易溶出

浸泡后则药物质地变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溶出

炮制。

1�一般用冷水煎。

对含淀粉高的中药如葛根、山药等如用热水煎,药表面易形成薄膜,淀粉糊化有效成分不能充分溶解。

但亦有需热水煎的中药,如附子用热水煎则毒性减弱,有效成分可较快溶出

2�酒炙:可活血通络,引药行周身经络。

3�醋炙:收敛祛瘀,引药入肝。

4�蜜炙:解燥热之毒并缓和药性。

煎煮时间、火候与煎数。

一般解表药“武火”急煎15~20分钟;补药“文火”煎30~60分钟

一般来讲,汤剂开锅前宜先用武火煮,开锅后再用文火熬效果好些。

补药或攻补兼施药多煎两次。

先煎。

1�金石贝壳类及质地坚实、有效成分难以溶出药物宜先煎;毒性大的药物应先煎,如珍珠母、附子等。

2�对必须久煎才能发挥药力的药宜先煎,如石斛、伏龙肝等。

3 有些药物经先煎久煮可使作用缓和持久,如茵陈等。

4�某些药物先煎可以消除其副作用,如麻黄含植物蛋白,能引起心烦呕吐,先煎则可使蛋白质析出,呈沫状浮于水面,将此沫去除则可消除麻黄的副作用。

5�难溶于水的药先煎可提高溶出量,如天竺黄等    后下。

1�芳香药多含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易于挥发,必须后下,并将药锅加盖,以减少火力,如藿香、佩兰等。

2�要想使某些药作用增强和加快,则可后下,如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后下,可加强攻泻力。

药理研究证明大黄中的有效成分蒽醌类物质不宜久煎。

后下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如薄荷后下12分钟,其清爽芬芳之气扑鼻时效果最好,时间再长则薄荷油就会挥发掉,影响疗效。

包煎。

含粘液质、绒毛粉末的药物如旋复花必用纱袋包煎,以免刺激气管引起咳嗽;车前子需包煎,以防炮锅(干锅)。

烊化。

胶类药物需烊化(一种制作方法)以防炮锅,影响药物有效成分溶出

煎汁代水。

体积大、吸水量大的药物,如夏枯草宜先煎去渣取汁,用此汁煎熬其他药。

冲服

有些药加热后药效易分解,可冲服,如牛黄;有些药冲服煎煮效果好,如元胡索冲服比煎服止痛作用强。

生汁兑服。

如竹沥水、生姜汁等生汁兑服某些中药效果更好。

其他注意事项。

1�汤剂多经胃肠吸收发挥作用,故药锅应清洁,如有油垢服后易恶心呕吐。

在煎药前须将药锅刷洗干净,以免影响药物的气味、颜色,甚至疗效。

2�一般煎煮中途除二煎加水外,不宜再加水

3�若煎煮中出现煎干或焦糊,不能再给病人服用,因其药效可能被破坏或已发生其他变化。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