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隐藏的偏见”

即使致力于消除隐藏偏见”收效甚微,也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毕业论文网   自从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在美国,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政治正确”话题仿佛不再那么敏感了。

很难说这种趋势是进步还是倒退,不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种族主义情结,而如何对付这种潜意识还真是个技术活儿。

隐藏偏见   虽然可以就气候变化发表不同意见,虽然在竞选期间被指责不尊重女性,但即使是特朗普这样的“大嘴巴”,也不会去踩一些“红线”,比如主动谈及种族问题。

很少有人公开承认自己持有种族主义观念,毕竟上世纪纳粹臭名昭著的恶行让这一领域已经成为禁区。

不过,心理学家声称我们当中不少人是潜意识的种族主义者。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所谓的“隐藏偏见”。

这种“隐藏偏见”有时使人们在明知不正确的情况下,仍会采取一些行动,其心理形成过程与上瘾类似。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隐藏偏见”的程度呢?心理学家提出了隐形关联测试的方法。

隐形关联测试不仅能识别出种族偏见,也能检验出人们心底对同性恋者、残疾人或肥胖者的偏见

作为衡量“隐藏偏见”的方法,这项测试现在已被用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

隐形关联测试中,参与测试的人面前会显示一些词语和面孔

那些词语有的是褒义词,比如“很棒”“友谊”“欢乐”和“庆祝”等,有的则是充满负能量的词汇,比如“痛苦”“鄙视”“肮脏”以及“灾难”等。

测试过程中,如果受试者看到一张白人面孔或一个褒义词,就需要按下身边的一个按钮;如果看到黑色面孔或贬义词就按下另外一个按钮。

接着次序将被调换,看到黑色面孔和正能量词汇时按第一个键,而在看到白人面孔和负能量词汇时按第二个键。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信息涌入受试者的大脑,同时信息的转化又要求原有规则被迅速擦除。

因此在尽量快速按下正确按钮的要求下,人们很多情况下都是采取下意识的举动。

隐形关联测试的机制是一些类别和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可能与其他类别和概念密切相关。

人们可能会发现将黑色面孔与负面词汇关联起来更容易,更快捷。

大量的跨种族隐形关联测试数据表明,人们对不同的面孔都表现出程度有差异的自动偏好,因此要说完完全全地一视同仁,在现实中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偏见下降等于利润上升   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偏见,但在多元化社会中,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这种偏见在过去几十年里在逐渐减弱。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约有50%的人表示反对跨种族婚姻,这个数字在2011年下降到15%,英国首都伦敦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多元化的城市。

美国经历了同样的戏剧性转变,1958年有94%的美国人称他们不赞成黑人和白人间的婚姻,到2013年,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11%。

观念的鸿沟虽然在弥合,可潜意识里“隐藏偏见” 却比想象中更顽固,因为这种偏见的倾向性更强,也更难以根除。

比如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一些亲白色、反黑色的偏见

他们更容易将黑色面孔与负面的概念结合起来,甚至黑人本身也表现出这种倾向。

不仅非洲裔,亚裔在欧美也会遭遇歧视。

研究表明,雇主的人力资源部更可能对白人的名字作出积极反应。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的一项研究显示,拥有亚裔姓名的求职者,面试机会较白人求职者少了20%至40%,即使亚裔求职者拥有硕士学历,所得到的面试机会仍然会低于学历较低的白人求职者,但如果同一人换成白人名字,那么获得面试机会的几率就会拉平。

普遍存在的无意识偏见,不仅和种族有关,在很多情况下也与性别歧视联系在一起。

比如,普遍而言,雇主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重视男性名字的简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莎拉?简?莱斯利说,她对数学、物理和哲学等学科缺乏女性研究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下意识的偏见会抑制女性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

她举例说,在流行文化中,很难想象出现一个类似于福尔摩斯的女神探。

?@种“隐藏偏见”是后天形成的,与一些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莱斯利对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

参与研究的孩子们被告知,他们要找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并给他们出示了四张照片,两名男性和两名女性。

五岁组的测试结果是,男孩和女孩选择男女的几率类似。

但在六岁组的测试中,女孩选择同性作为聪明人的几率大幅下降。

正因为“隐藏偏见”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在过去十多年里,不少大型企业在多元化培训中都会使用隐性关联测试

测试的目的是让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人力资源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人员,了解到他们自身存在一些思维误区,进而让他们意识到不让这些偏见干扰到工作。

在公司管理者眼里,“隐藏偏见”下降就等同于利润上升,因此,在美国,从事消除偏见的多元化培训产业,每年产值约为80亿美元。

偏见影响最小化   迄今为止,关于“隐藏偏见”的一切研究都还存在争议。

对一些行为是否真的是在下意识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也存在分歧。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人们很清楚自己的偏见,而且拒绝作出改变。

此外,隐性关联测试的严谨性也存在争议。

比如隐性关联测试在可复制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理想情况下,第一天作出的研究结果和第二天同样程序下的结果没有区别,但是,弗吉尼亚大学的法律教授格雷格?米切尔说,隐性关联测试的可复制性非常差。

米切尔说,如果测试表明一个人对非裔美国人有强烈的隐藏偏见,可是“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后,让他再测试一次的话,可能就会得到一个非常不同的结果”。

结果可能大相径庭的原因是:能够影响测试得分情况的变量太多,甚至一顿丰盛的午餐,也能改?结果。

更为根本的是,隐性关联测试与人的行为之间似乎存在着非常脆弱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张三在隐性关联测试中的得分比李四更低,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在工作中张三会比李四表现出更多的歧视行为。

隐性关联测试的捍卫者认为,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心情、血糖水平等。

每天人们会作出数以百万计的招聘决定、法律判决和学生评估等。

因此,如果其中一小部分受到“隐藏偏见”的影响,整体的数字也会很大。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致力于消除隐藏偏见”收效甚微,也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对其放任自流的话,说不定下次自己也会沦为被歧视者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