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运志愿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

摘要:目前,在大学生中正在形成一股志愿服务的热潮,志愿文化也为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吹来了一股清新、时尚之风。

因此,如何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志愿文化 班级文化 建设      广州亚运期间,6万赛会志愿者和50多万城市志愿者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心血和汗水。

亚运会让志愿文化在广州得到再度升华,广州正在兴起一股“志愿热”。

需要明确的是,在这59万的亚运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则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如何让这种志愿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志愿精神融入高校班级文化构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志愿文化的内涵   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其实就孕育了志愿文化

无论是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的“兼爱”理念,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后来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都是在倡导善和仁爱,倡导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雷锋、做好事”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深入人心。

根据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志愿者这一群体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二是提供无偿服务,核心在于“基于信念、良知和责任”。

志愿文化就是一种倡导友善和奉献的文化,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传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缺陷   大学的班级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应该是全体班级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寄托着班级成员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

而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会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但是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往往只留于表象的班级文化要素如班级口号、班规、班级制度、班服等,缺失了班级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感召力,形成一种“只有外壳,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现象。

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文化要素。

这就是指高校的班主任老师或班级干部按照已经提出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要求,提出班级文化的各种要素如班规、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理念等等。

但是这种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各种概念的提出,没有实际的内涵,没有以班级氛围和班级优势为积淀,因此是一种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活动

这就是指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把班级文化理解为大量的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体现和传播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班级活动能形成一定的班级氛围,同时也能体现班级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班级文化不等同于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行为层次的东西,而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东西,是班级共同价值理念的提炼。

因此,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活动就形成一种“只有外壳,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现象。

班级文化建设短期化和理论化倾向。

这就是指高校班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同时为了求新,往往将企业管理中的现代管理理念比如现在较流行的“学习组织”理念,直接移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建设所谓的独特的班级文化,这种移植班级文化的做法看似一种创新,实则忽视了这种理念实行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以亚运志愿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的可能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重构高校班级文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以亚运志愿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也有其生存的土壤。

一方面,亚运志愿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与建设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相适应。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作为由最高层次需求驱动的行为,志愿者自身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和自信,才能真正投入到志愿行动当中。

广州亚运志愿者倡导“我志愿,我快乐”,“一起来,更精彩”的服务理念,就是倡导人人投身志愿活动,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志愿活动不是一种单向行为而是一种爱心的互动。

班级文化应该是能体现同学对于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培养广泛的参与主体,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这正与志愿文化遥相呼应,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志愿文化

另方面,志愿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调节功能能够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人文教育功能是指志愿文化的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恰似一股清新剂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新的高雅内涵;凝聚功能是指志愿文化具有广泛的主体参与性,同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就为班级文化建设起了示范作用;调节功能是指亚运志愿工作任务繁重,志愿者必须细致周到,同时强调团结合作,这就奠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和谐价值取向。

四、弘扬志愿精神,建设高校班级志愿文化   班级志愿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发扬志愿精神,主动为班级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指班级内部建设人人参与的班级主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班级氛围。

首先,广泛宣传和动员,提升班级成员的志愿意识。

班级志愿文化建设的初期,在班级范围内大力宣传志愿文化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班级全体成员对志愿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班级舆论氛围。

其次,弘扬志愿精神,培养广泛的班级活动参与主体。

比如小到国际志愿者日,社区志愿服务,大到国家奥运和世博会,亚运会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都具有广泛的主体参与性。

因此,志愿服务能够充分调动了班级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在班级内大力弘扬志愿精神,鼓励同学积极为他人服务,为同学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广泛的班级活动参与主体。

再次,开展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凝练班级志愿文化

这里的志愿活动包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对社会的志愿服务,如各个班级可以与社区对接,定点为社区的贫困家庭子女长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也包括,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志愿活动,如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志愿帮助在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的同学。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也让班级成员能够充分认识志愿文化对和谐班级的构建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和境界。

最后,建立班级志愿文化制度,成立班级志愿服务体系。

这就是指以班级制度的形式将这种班级文化凝练出来,然后再通过班级文化要素如班规、班服、班歌、班级口号表现出来,建立班级志愿服务体系,规范班级志愿服务,弘扬班级志愿文化

班级组织的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先进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传统的班级文化已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广州亚运会的清新,时尚的志愿文化正为班级文化重构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志愿热潮掀起的时代,高校班级应该以志愿文化推进班级文化重构

参考文献:   [1]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   [2]世博呼唤志愿文化[N],东方网,2010—8—14。

[3]广州亚运志愿文化再升华[N],光明日报,2010—11—13。

[4]周勇.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J],青年教师,2008.11。

[5]柯小君,关于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

[6]柯小君,大学生志愿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研究。

[7]陈少牧、熊建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8)。

[8]周耀虹,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J],党政论坛,2008(1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