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作为最早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者之一,邹建军教授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关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为促进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十多年的文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批评实践中,他不仅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以其出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和文学研究界做出了重要的表率。从总体上说,其充满真知灼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卓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具有创新性、辩证性与针对性等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批评实践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11—0012—06。

众所周知,聂珍钊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术语,构筑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艾布拉姆斯曾经表示:“好的批評理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衡量标准并不是看该理论的单个命题能否得到科学的证实,而是看它在揭示单一艺术作品内涵时的范围、精确性和一致性,看它能否阐释各种不同的艺术。”① 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正是以其批评事实,证明了其存在。近十多年以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持续蓬勃发展,许多重要学者都加入到文学伦理学研究行列中来,自觉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事文学研究,使得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不断完善,批评实践愈加丰富。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长过程中,邹建军教授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关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并以自己大量的批评实践,推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步与发展。邹建军教授关于文学伦理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学术著述,主要有《“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论文集《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访谈文章。本文拟对邹建军教授多年来的文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批评实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理论贡献——有温度的学术建构。

建军教授一直以一颗诚挚的心灵,热情关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探讨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位拥有远见卓识的学者的学术情怀,他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贡献是全面的、深厚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理论基石、基本思想、术语分类、层深结构和方法论特点,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的关系等。可以看出,其理论贡献触及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茁壮成长的殷切期盼,是一种有温度的理论建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两篇论文中,他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来历,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包含存在的合理性、独立品格和兼容品格这三个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存在的合理性,分别指向历史、现实和理论与方法本身。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于中外文学宝库中丰富的伦理内涵以及早期道德批评的历史事实,生发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一种有自己方法论体系的批评方法。②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指这种批评方法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他通过列举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论空洞化”、批评实践中道德责任的缺失、文学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文学中深厚的伦理内涵不成正比、缺乏从伦理学角度对中西文学进行的比较研究、现有的文学批评方法缺乏原创性、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六个方面的事实,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与提倡是有其现实针对性、历史根源性以及文化渊源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兼容品格,主要体现在其研究对象、批评方法以及以审美为基础等三个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在批评对象、批评方法上具有重合性,然而它们都离不开审美批评。③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一文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形态与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形态,是指文学伦理学批评由社会学批评、历史学批评、艺术学批评三个维度构成,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是,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先是一种艺术批评,社会学批评与历史学批评都是在艺术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基础,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所构成的:中外文学批评史上的大量伦理批评事实及其经验教训、对普通伦理学方法的适当借鉴、当代学者所进行的大量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④。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一文中,邹建军全面概括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论特点。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所构成。(1)文本基础理论文学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首要对象。(2)人物基础理论:在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时,主要是研究关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而不是故事情节与语言形式。(3)心理基础理论:关注人本身、人的心理、情感、思想等,主要由自然意志、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三个术语构成。(4)人性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性,即人的基本属性与意志。(5)人类学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人类学基础的运用。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文学文本;二是具有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学审美过程;三是注重于对于具体的人物形象的研究。⑤。

新的批评术语的提出,对于一种批评方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主要是指《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的附录中所列的53个术语。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一文中,邹建军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把所有的术语分成心理学、生理学、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文学伦理学、哲学等七个方面,这有助于厘清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与外延。这些术语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基石,为文学研究特别是具体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助益,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提供指导,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术语的提出、提供经验。对一些有争议的术语,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力求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⑥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运用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中,他又将文学伦理学的本体概念细分为四层,为批评术语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道德批评”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一级概念,主要指向文学伦理学的观念和方法、范畴和类型。“伦理观念”、“伦理意识”、“伦理意义”、“伦理启示”、“伦理解构”、“伦理建构”等是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二级概念,主要指向创作了作品的作家本人。“伦理结构”、“伦理线”、“伦理结”、“伦理网”、“伦理主题”等,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级概念,主要是针对整体性的文学作品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冲突”、“伦理选择”、“伦理指向”、“伦理理想”、“伦理景观”等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四级概念,主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伦理内容。他认为针对作品的概念不可用于作家,针对作家的概念不可用于作品,针对文学的概念不可用于伦理,针对伦理的概念不可用于文学。⑦ 这些理论探讨,进一步明确了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级与界限,有助于减少后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的混乱。

最近十多年以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关键词阐释》一文中,邹建军认为有以下问题是必须要予以重视的:一是在研究文学作品伦理内涵时,往往缺乏对于文学之美的分析,即伦理分析与审美的脱离;二是有的学者认为伦理批评是一种万能的批评方法,导致人们对于伦理价值产生了失当的认知;三是近几年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没有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四是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中心的多种批评方法的协同研究;五是“道德教诲”的非逻辑性问题,他认为道德教诲的功能产生于读者的阅读行为之后,文学作品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由教诲功能决定。⑧ 他认为这些问题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并不代表文学伦理学批评本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之所以指出这些问题及其实质,正是为了促进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

建军认为,为了使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更加完善,应当全面地认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层深结构”:第一维是指文学作品;第二维是对作家的研究;第三维是对作家背后广阔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的研究。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只有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文学伦理学批评获得更大的发展。⑨ 除此之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的关系,他也有相当深刻的见解,曾撰《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专文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领域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然而由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其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作品里的种种伦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作家审美的产物,那么文学伦理学批评过程,则离不开批评者的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探讨伦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因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⑩ 邹建军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提出的对于中外文学史的文学作品以“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进行区分,从而规范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和范围,让文学伦理学建立在更加客观与科学的基础之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与概念,对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修正与完善。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所谓的伦理批评,但主要是注重批评实践;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源于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邹建军文学伦理学并不否定前人的研究和相关的理论,而是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事实出发,重新审视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发现有的问题是需要重新讨论、重新认识的。任何学术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真理,恢复事实,而不单单是为了个体的学术理想。邹建军教授有着自己的学术理想,然而其学术理想更多地是建立在服从于历史事实和文学事实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些方面,体现了他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卓越的理论力量。

二、批评实践——有深度的文本解析。

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方面,邹建军教授积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进行文学研究,其批评实践不仅丰富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例,同时也推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他不仅非常注重针对作品的不同特色进行探讨,不盲从已有的分析套路,并且力图深挖作品伦理内涵的真正价值及其意义指向。他的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和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及其作品。其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研究,从来不落俗套,总是能够提出一些新鲜精到的见解。

建军易卜生作品的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易卜生的长诗和诗剧。在《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中,他指出易卜生诗歌作品在中国的关注度不够,然而其丰富的伦理内涵是值得中国读者特别关注的。对易卜生的诗歌作品,他从主题、意象、品格、观念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主持正义、抨击邪恶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上帝及其相关意象是其诗歌的主导意象,重然诺、斥谎言是其诗歌的主导品格,自省与忏悔是其诗歌伦理思想的主导观念。 在《泰尔耶· 维根伦理身份问题探讨》中,他认为老水手泰尔耶·维根的人生,从幸福快乐到精神抑郁,再到重新恢复活力,其伦理身份有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泰尔耶·维根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伦理、对于挪威民族的历史命运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乌托邦式人文理想的渴望。 在《伦理景观的重现及其审美意义建构——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的艺术特质》中,他认为“长诗以丰富多彩的伦理景观呈现为主体,表现了泰尔耶·维根所拥有的丰富博大的人生情怀,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诸多伦理景观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在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上达到了很高境界,体现了伦理探索与艺术创造相统一的特质。” 在《多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伦理现场阐释》中,他认为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独具魅力的关键,在于其多种力量的相互交织与冲突所形成的丰厚繁复的伦理景观。在这首长诗中,易卜生以“我”的五种伦理身份之间的相互纠葛为着力点,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展示了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所要面对的种种疑惑。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对于易卜生笔下的布朗德形象的分析,提出了十分独到的学术观点。在《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中,他认为易卜生早期诗剧《布朗德》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然而布朗德的形象却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一个负面的、存在问题的形象。通过对其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和宗教伦理关系三方面的分析,他认为布朗德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无爱的人,既无大爱也无小爱。布朗德的悲剧是由于其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所造成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他的眼里根本没有他者,因而《布朗德》正是一出由于无爱而产生的伦理悲剧。

建军对于谭恩美作品的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其长篇小说。《从分离到融合:〈通灵女孩〉中的三个伦理维度》,是针对谭恩美单篇小说所进行的深入分析。《通灵女孩》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伦理小说,小说中存在如下三个伦理维度:邝与奥利维亚——从分离到共鸣的亲情回归;西蒙与奥利维亚——从危机到生机的情爱回归;东方与西方——由冲突到多元的文化回归,并认为作品的主题、意义在于为我们指明从分离到和解的路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首次将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其作品中的伦理内涵主要是通过母女关系来得到揭示的,因而母女关系是其长篇小说中的核心主题,在作者所有的小说中具有本位的意义。邹建军认为,在谭恩美的小说中,总是存在一种从冲突到和解的母女关系,这体现了作家独立的审美理想与伦理指向:母女之间的和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解与和平的实现。在大量具体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邹建军认为“和”的伦理思想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核心,也是其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目标。然而,其作品中不仅存在“和”的正向,也存在“和”的反向,正是正向与反向的共存,使得其长篇小说中的伦理表达总是极具张力。而以“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可以說,这是一篇关于谭恩美长篇小说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文,在学术上与理论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