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中如何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摘 要: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结合国发二号文件精神以及十八大报告强调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旅游生态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进行探讨;。

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之间找出平衡点和结合点,不断发展与完善生态文化旅游,充分保护民族文化,真正实现既保护了原生态文化,又能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生态旅游黔西南;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lk Culture in Ecotourism。

—— taking Southwest Guizhou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Chen Ming—guang Pan Guiyu Zha Lanjian Tian Weike Wang Shenzheng。

(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aking Southwest Guizhou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discuss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and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the spirits of the No.2 Document of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 find out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heritage,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to make the full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not only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economy.

Keywords: tourism; ecotourism; Southwest Guizhou;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出行旅游正可以缓解压力,为工作积聚更多的能量,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旅游可以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甚至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越来越多旅游者更向往的是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风景,增强了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所以就出现了生态旅游,即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民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因此,生态旅游更注重生态文化的结合,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当地民风民俗,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科学、合理开发,立足于保护自然景观、体现良好的生态性,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开发黔西南生态旅游的背景。

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数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近年贵州始终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理念,把乡村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2012年初,国务院下发的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在推进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做到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发展旅游保护资源共赢。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在发展旅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繁荣文化中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和内涵,坚持文化旅游相融合。

二、黔西南州生态旅游的优势。

黔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黔西南各族儿女一直在不断地摸索与探求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黔西南州八县、市已成为海内外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的精品旅游胜地。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便利,全州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州府兴义市。黔西南人民热情好客,这里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素有“小春城”之称。

(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黔西南地貌类型奇特,岩溶面积分布广,自然风光旖旎多彩,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是中国西部一个颇具潜力和开发前景的黄金旅游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名胜区贞丰三岔河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兴义云湖山等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

(三)历史文化厚重。

黔西南州的名胜古迹引人入胜,文物古建筑别具一格。如:兴义市刘氏庄园是石堡内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五亩,词厅面阔三间,中为戏台,左右为通道,台下是供演员化妆、休息之所,台口八字形,上下场门额题“出将”、“入相”,中绘寿星图,整个建筑窗棂雕花、朱漆饰金、富丽堂皇。兴义市是贵州龙的故乡,“贵州龙”被科学界称为“举世罕见的科学发现”、“稀世至宝”。距今12000年的猫猫洞古人类化石,展示着兴义古老的文明。有 “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

(四)浓郁的民族风情。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黔西南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化旅游可以说是黔西南州的独有特色,来过这里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原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气息所感染。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是贵州也是黔西南州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容忽视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淡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将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的渗入,少数民族双语文化教育跟不上,阻碍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使本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山寨传统习俗逐渐淡化;加之,现在民间艺人的老化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民族文化人才出现断层。例如,在黔西南州的一些布依族村寨,在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多数青年还是以“浪哨”的方式,即通过唱山歌来谈恋爱,到80年代后期逐渐“淡化”,现在已有很多布依族后代不会讲布依语,不会缝制布依族服饰,更少见到过去那种男女青年在田埂边对歌的独特的恋爱方式。

(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生活在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和苗族妇女们心灵手巧,擅长刺绣;苗族服饰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本州的兴仁县、晴隆县和安龙县的苗族服饰更是多姿多彩,刺绣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图案有花、鱼、虫、鸟、凤等,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配上银角、项圈、头花、银簪、手镯等,显得绚丽多彩,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文化因素等影响,加之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复杂,苗族村寨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外省工作,部分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正在和即将失传。

(三)景区(点)的开发、保护和经营缺乏合理性。

民俗风情旅游缺乏统一的布局、合理的规划以及相应的美学素养,导致开发时出现不和谐的败笔,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差,文物流失、植被遭到破坏,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加之,旅游业内部企业互相压倾,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四、保护传承黔西南少数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就会消失。要保护和弘扬黔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繁荣,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文化旅游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不断发展与完善生态文化旅游,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采取措施,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生态旅游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宏扬呢?首先,要树立保护地方文物资源和民俗文化的意识,让当地居民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能客观地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其次,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针对于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习俗、民族节庆、舞蹈、戏曲活动和民族的语言、音乐、服饰等,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传承,如加大力度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经验,传技能”的互补学习方式;同时,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让更多游客参与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二)开发原生态民俗村寨,开创民族旅游新模式。

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原有的古村寨,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以展现原有民族的生活风貌,重点打造南龙古寨、安龙打凼民族村等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以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建设相应的主题生态旅游(园)区,形成旅游热点。如徒步观峰林、环湖野钓、自行车旅游、峡谷漂流、自然生态考察、登山探险、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让旅游者充分体验郊外活动的乐趣。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强与海内外旅游机构合作,形成生态文化旅游热点。要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景区的各种设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甚至流连忘返。

(三)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研究。

黔西南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要加大开发力度,着重发掘、提练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和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如:布依对歌、赶表、布依古音、古调(如布依铜鼓、八音坐唱、唢呐、嘞尤演奏)表演;布依服饰、饮食、浪哨、礼仪(进寨拦路酒、杀鸡敬客礼仪、敬酒歌礼仪、布依婚礼、演示布依赶尕过程)、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进行主题宣传或举办民族旅游节,让游客亲身体验,既丰富了旅游活动,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

(四)加强景区(点)的开发、保护传承

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和谐、互利共生的环境,正确处理好景区建设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与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鼓励包括规划者、决策者、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等参与到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管理。要依法加强景区治理,科学管理,确保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得有效保护和恢复、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发掘、抢救和传承,以促进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守郡 旅游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八节。

[4]龙长春.黔西南州州情简介[N].经济信息时报—今日兴义,2013年2月27期。

[5]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3年4月23日召开的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讲话。

[6]黔西南州旅游局提供相关州情介绍和数据资料。

贵州省黔西南州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研究(项目编号:Qxnskl—2012—))研究成果之一。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