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肺炎的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43—02      我院2006年~2007年5月共收治22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患儿中,14天内发病者9例,其中体重小于2500g2例,2500 ~4000g者8例,4000g以上者3例。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体征,诊断为吸入性肺炎9例,感染性肺炎7例,合并心衰6例。

1.1 吸入性肺炎   病因:包括羊水、胎粪、乳汁等吸入,主要因缺氧刺激胎儿呼吸而使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引起吸入性肺炎,乳汁吸入常见于吞咽功能不全,吮乳后呕吐,食管闭锁和唇裂、腭裂等。

1.2 感染性肺炎   细菌、病毒、支原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肺炎

2 临床表现      宫内感染发病早,产后感染发病较晚,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主要表现一般较差,如果新生儿出生72 小时出现紫绀、气促等不良反应,则提示患儿宫内肺炎的可能,新生儿肺炎病起时无特殊症状,仅有反应低下,哭声微弱或不吃不哭,面色灰白,唇周 、肢端发绀,严重者呼吸浅促,鼻翼扇动,紫绀明显,点头呼吸,口角有白色泡沫,食欲差,心跳加快,体温异常,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吸气三凹症,如遇喘憋加重,紫绀加重,应注意并发气胸的可能。

3 护理措施      3.1 翻身   能预防肺内分泌物的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

3.2 拍击背部   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管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

3.3 吸痰   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用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3.4 合理用氧   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维持有效吸氧。

我们采用口罩法给氧,氧气浓度在40%左右,流量每分钟3升,如不能改善患儿乏氧症状时,可采用面罩加压给氧,对少数患儿病情轻,无呼吸困难及明显乏氧症状患儿,每次给患儿吃奶前后或哭闹时给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以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3.5 维持正常体温   体温过高时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过低时给予保暖。

3.6 密切观察病情,准确无误执行医嘱,保证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尤其注意并发症状先驱症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患儿烦燥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大时,提示合并心力衰竭,应给予吸氧,控制补液量和速度,使用强心药等,当患儿突然气促,呼吸困难,紫绀明显加重时,可能合并气胸或纵膈气肿,应作好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配合医生穿刺,做好胸腔引流的护理

3.7 合理喂药,保证患儿热量的供给,对疾病菌重且无吸吮力的患儿,采取下鼻饲管喂养,在给患儿鼻饲管前功尽弃均用3毫升温水冲洗胃管,以免奶瓣堵塞胃管前端小孔。

鼻饲喂养少量多次,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3.8 关于输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补液量。

无合并心衰的患儿输液速度在15滴/分左右,合并心衰者应严格控制在8滴/分以下,对需静脉补液患儿应根据不同日龄、体重及对液体的具体需求进行补液,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并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3.9 其他护理   做好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保暖工作,体重大于2500g者,且一般症状较轻者,可采用热毯保暖,低体重儿和体温不升者均需放入保温箱中,使患儿体温保持在36.5℃~37℃之间。

环境:病室内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60%以上,尽量与其他病种的新生儿隔离开,同时避免过多刺激患儿

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

由于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加之高热患儿降温后常常出汗,应及时更换保持干燥,每次大便后均要用温水洗净会阴部及臀部,脐带未脱落的患儿还要观察脐部是否干燥,有无渗出等。

对脐带已脱落的患儿,在室温允许情况下可洗澡,但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受凉,加重病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口腔2次,预防口腔炎症。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并注意观察患儿意识情况,尿、便性质、量、次数,并做好24小时液体出入量记录。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