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交流使者李仁洙:李仁欢

2月25日,一架来自韩国仁川的飞机夜幕中降临在济南遥墙机场。

96名韩国�园大学学生,来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受到山大师生的密切关注。

带队的李仁洙副教授,今年只有37岁,看上去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交谈中得知,他已经有了十年韩中交流工作的经历。

早在读高中时,李仁洙就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要说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仅只那端庄秀雅、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就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他沉迷其中,如醉如痴。

“我的汉语成绩特别好。

”1988年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园大学中文系。

在他看来,读中文不仅可以满足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意味着可以到中国来旅游,长江、长城、黄河、泰山……无数瑰丽景色吸引着他。

毕业之后,1994年他开始在一家公司从事韩中贸易交流

这期间,或因公出差,或自费旅游,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青岛、郑州、桂林等地,还被公司派驻香港三年。

中国的秀美山川令他时常为主浩叹,他也逐步熟悉了中国各地风土民情。

他的电脑里,珍藏着许多他们一家四口旅游的照片:天安门、颐和园、长城……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刚满一岁的小儿子被紧紧裹在肩上的襁褓里。

虽然寒风吹得脸颊通红,但看得出.他们笑得很开心。

中国不仅景色宜人,更有美食诱人!”问李仁洙最喜欢中国什么,他坦诚得就像个孩子:“中国饭特别好吃”,“味道很多,每种都不一样。

”也许因为在香港生活了三年,诸多中国菜系中,他更偏好粤菜。

看来不管出生于哪个国家,人们的味蕾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在他带领的这批学生中,很多人是初次到中国来,开始还不习惯中国的饮食。

有人只从餐厅打来米饭,回房间就泡菜吃。

李仁洙便咸了学生们的餐厅向导,他把自己吃过的美味一一介绍给大家,引得学生阵阵惊叹啊!拔丝地瓜,京酱肉丝。

糖醋里脊,这么好吃啊!没有多长时间,学生们就乐不思蜀了。

谈到对中国的印象,李仁洙说,“中国人特别看重人际关系,感到很有人情味。

”好像并非因为当着我这个山东人的面的缘故,他真诚地说,“山东人特别热情”,他的双手作出往外捧出的动作,“发自内心的,不是假的”。

他的学生们.来到山大受到师生们的热情欢迎、照顾,也在不断地说,“待我们太好了”。

十年的历练.中国对他来说,已经从书本上走到了现实生活中。

随着中韩之间贸易往来、合作交流纳日益频繁,李仁洙已成为韩中交流事业中难得的人才。

�园大学山东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近年日益密切,2004年9月,应他的老师、�园大学对外协作处处长的邀约,李仁洙作为�园大学韩中交流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韩交流中心,成为一名韩语教师。

李仁洙的太太全智贤是他大学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在上海宝铜集团驻汉城办事处工作。

也带着分别是7岁、1岁的两个儿子随丈夫来到威海

威海生活着大约17000:名韩国人,韩国人自己开办的幼儿园、学校都有,但李仁洙却让大儿子进了当地幼儿园,”以后还要让他念中国的小学。

我希望他尽早接触中国文化,将来也能够从事韩中交流工作。

儿子最初有点不适应,李仁洙要求他每天要学会一句中国话。

第一天回家,爸爸问儿子,学会什么了?儿子嘴里蹦出几个不太准确的音节“爸―爸―来―了”,令李仁洙高兴得心花怒放。

短短几个月,儿子已经习惯了这个全新的集体,有了自己密不可分的小伙伴。

此次来济,工作之余最令李仁洙牵挂的便是威海.那里不仅有他的学生,更有生活在那里的妻子、儿子,那里有他的家。

威海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而济南信息灵通,机缘广博。

李仁洙说,“我喜欢在威海居住,又喜欢在济南工作。

”我打趣道,“最好住在威海,工作在济南,”他笑了。

此次来山大的96名学生中,只有8名来自中文系,其余均为经济、化学、电子、建筑等35个不同专业。

他们在经过一学期的汉语强化培训后,分别进入相关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论对于�园大学还是山东大学都具有特殊意义。

李仁洙特别对我强调,�园大学校长思想很开放,组织大批学生中国来,就是想让他们熟悉中国、了解中国,看看中国的发展变化,希望他们能够寻找到自己将来发展的契机和方向。

过些日子,李仁珠还要陪同�园;大学校长来山大访问。

李仁洙和他的学生、他的家庭,都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