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影响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经典著作,在当时和发表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的理论依据,指导了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讲话

[作者简介]郑肖辰(1988—),女,汉族,山东东平人,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重大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DJ042。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2—0019—02。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一句话:“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一条必要与重要的战线。”①是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就是作为革命中一条必要与重要的战线而发展与壮大起来的。

抗战一开始,山东革命文艺工作,便和抗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发展游击战争”的号召下,不少具有爱国热血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涌入革命队伍,他们文武并举刀枪并用,创立了各种文艺剧团、宣传组织,创办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刊物。他们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充分发挥了文艺的战斗作用。

经历了几年抗战的艰难时日,到1942年以后,山东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不断复苏和活跃起来,全省抗日军民物质生活开始好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工农兵和人民群众如饥似渴地要求新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服务于共产党所领导的军事斗争及其他一切敌后抗日活动,成为根据地文化战线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东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地为新文化运动寻找更合适的发展道路的时候,1942年5月,中共中央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小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较严重存在的现状,开展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在此期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他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文艺工农兵服务的纲领和理论,辩证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艺既要服从政治,又要承认文艺的主体地位,尊重文藝自身的特殊规律。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新民主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对《讲话》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

(一)明确了文艺方向,提高了文艺工作者思想觉悟。

1943年初,《讲话》传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中共山东分局和各地党委组织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整风学习,并多次举行了座谈会,总结过去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明确了文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贯彻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文艺座谈会上,山东分局宣传部长陈沂作了总结报告。他肯定了抗战以来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分析了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陈沂指出:“今天党中央所以提出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也就是要纠正我们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意识和做法,并首先要纠正共产党员的文化工作者中的这种观点、意识和做法。因此,中央所提文艺政策和文艺工作的新方向,就不仅适用于延安,而且也适用于山东,只是具体环境的具体运用。”②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确定了《讲话》精神是现阶段党对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号召全党全国掀起一次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后,《大众日报》及山东其他报刊发表了《讲话》与《决定》全文。大众日报社编辑整理了《文艺运动新方向》的小册子供文艺界学习。

1943年冬天开始,山东省文协集中进行整风,多次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许多文艺工作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并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旧形式的利用与改造、文学创作的大众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重点对于怎样实现党的文艺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指出文艺政策要具体执行:“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下最大的决心,深入到实际工作工农兵群众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感情和语言,帮助他们的艺术文化活动的普遍开展,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和质量。”③通过学习《讲话》,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了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讲话》精神,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口号鼓动下,比以往更加自觉、积极地深入连队、深入农村,为部队指战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二)整顿了文化组织,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为了确保党文艺方向的深入贯彻和细致实施,保证党对政治和方向的绝对领导,中共山东分局决定要成立各级党组织的文委,统一领导文化工作。而后,为适应抗战和文艺运动的新形势,更加深入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1943年初,山东分局还充实了省文协的机构,扩大了文艺工作,创办了各种文化期刊,并组织工作队开展基点工作等。

1943年初春,“山东文化工作团”正式成立了。同年3月10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育处、山东省文协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运动的通知》,提出:山东文化运动要重整旗鼓,要把它当作1943年根据地建设中心任务之一。④到了六七月间,中共山东分局又召开了一次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制订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文艺工作的相关计划和措施等,充分调动起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山东抗日根据地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还曾多次召集文化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对如何开展山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进行深入探讨。另外,山东抗日根据地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和文艺骨干的培养,创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教育团体,设立了各种专业研究组织。在党的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为山东抗战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发展的新局面。

1943年后,在《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农村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群眾文艺运动广泛开展,为文艺创作开创了更加异彩纷呈、充满乡土气息的新局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就这样,文艺斗争生活密切结合,根据地文艺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一)群众文艺运动广泛开展,根据地斗争生活景象大好。

1942年以前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地区零散且季节性明显,一般只在中心地区,且新年、春节期间才有所活跃。1943年贯彻党的文艺方向后,文艺工作者普遍下乡,在他们的帮助和推动下,农民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起来,大量的剧团和俱乐部的出现,不断改变着农村的文化面貌。比如胶东地区,农村剧团发展得最盛。据查,仅农村剧团和俱乐部就有万余个。

在当时,农村剧团文艺形式多种多样,融合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革新和运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剧团都有相当高的演出水平,很多剧团都可以演出比如《白毛女》等大型歌剧或《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等的大型京剧。

这一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的农村文化运动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党推行的各项工作,对建设和巩固根据地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减租工作中,某地主看了剧团的演出以后主动找村干部要求减租;有些剧团还深入伪军据点,为其演出《伪军反正》等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部分敌军;在参军运动中,经常有秧歌队在十字路口为参军队伍庆祝,鼓舞参军青年奋起抗日;在妇女解放上,不少妇女在看了《王大嫂翻身》《老婆婆的觉悟》等剧后主动要求参加秧歌队和剧团的演出剧团剧团、秧歌队的团体演出还紧紧团结了妇女的力量,促使她们成长为一支有力的革命队伍。

(二)文艺与战斗、生活完美结合,创作成果颇为丰硕。

由于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和工农兵相结合,因此,他们开始从现实生活中选定题材、提炼主题,这一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创作成果颇为丰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旺盛期。不仅创作的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在创作题材上,绝大部分转变为了能直接反映军队斗争生活和群众斗争生活的作品。如山东省文工团的独幕话剧《喜酒》、多幕话剧《过关》、小型歌舞剧《抗属真光荣》、叙事诗式的歌唱《我们的连长何万祥》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各个剧团,都学会就地取材,其中战士剧社创作的《铁牛与病鸭》,首次把农民的斗争生活搬上舞台。这部剧取材于滨海区的一次关于“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农民斗争的舞台剧,还荣获了山东文协举办的“红五月”文艺创作一等奖。1943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学创作方面的成果也相当丰硕,最突出的当属报告文学,许多作品是作者们随军参加战斗时在火线上采写的,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革命战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比较有名的比如《南北岱崮保卫战》《保卫山东的英雄们》《碧血千秋》《铁道队》等。小说方面,有反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大生产、民主改革等群众运动的,有反映军事斗争和支前斗争的,有反映根据地干部和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变化的,作品数量多,种类丰富,比较有名的如有《地覆天翻记》《一个空白村的变化》《瞎老妈》《麦黄杏》《莫忘本》等等。诗歌方面,比较有名的有那沙、燕遇明、王希坚、包干夫、白刃、苗得雨、陈志昂等,这些革命诗人发表的好诗作,既在创作感情上富于激情,又在创作题材上善于反映军民斗争生活、乐于歌颂人民英雄,对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强而有力的宣传鼓舞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以文艺为武器,服务于党所领导的各项斗争,用无数杰出的斗争实践和大量宝贵的文艺财富,丰富着中国革命精神的宝库,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革命文化的后续发展贡献良多。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