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育出钢琴天才

毕业论文网   一个既不懂音乐,又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单亲妈妈,同时还是一个没有经济实力、平凡而普通的下岗女工,多少年来凭着一腔热血和深厚的母爱,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儿子吴纯培养成影响国际乐坛的青年钢琴家。

就是这样一对母子,凭着超人的毅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泣血琴声。

从1999年至2002年11月21日,吴纯先后共获9项国际钢琴比赛大奖。

他使世界钢琴巨子们为之一震!乌克兰前总统亲手为这位中国孩子颁奖。

中国使馆赞誉他为“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2002年5月,吴章鸿被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家长。

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6集电视片《母亲的力量》。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想了解他们吗?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战胜种种磨难,走向成功的吗?请看――      2003年初,吴章鸿和儿子吴纯合著的《母子同奏激扬琴声》纪实文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抚摸着精美的书皮,吴章鸿思绪万千、感慨万分,与儿子患难与共走过的那段艰苦的日子恍若眼前……      单亲妈妈苦心育儿      还在吴纯上幼儿园时,老师对吴章鸿说:“你的儿子很有音乐天赋,我教班上的小朋友唱歌,别的小孩子要学很多遍才学会,吴纯只要一两遍就会了,而且字正腔圆。

你给孩子买架电子琴,试着在这方面好好培养一下吧。

”听老师那么肯定儿子音乐才能和潜质,吴章鸿下决心要坚定地支持儿子走学钢琴专业的路。

那一年,吴纯四岁半。

1992年,吴纯拜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婉教授为师。

陈教授对吴纯的影响很大,她不仅教吴纯弹奏钢琴的技巧,还教育吴纯:学艺要先学会做人,这样才有希望脚步稳健地向着艺术巅峰迈进。

1993年底,就在吴纯陈婉老师学钢琴时,吴章鸿的丈夫背叛了他们母子,儿子判给了她,但没有抚养费。

起初,母子俩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就在妈妈工作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或课桌上睡觉。

几天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所有的家具都被前夫搬走了。

吴章鸿向邻居借了一张竹床,母子度过了一个无眠之夜。

第二天,吴章鸿带着儿子买回两幅书法作品挂在墙上,一幅是“坚毅”,一幅是“自立”。

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毅,要懂得自立,不要依靠别人。

离婚后,吴章鸿经济很拮据。

许多人出于好心,都劝她“你不懂音乐,又没有金钱,一个单亲妈妈,却想培养出一个钢琴专业人才,这不是痴心妄想吗?”陈婉老师得知他们母子的事情后,鼓励吴章鸿说:“孩子很有音乐天赋,你要看远一点,千万不要终止了他的学习。

”陈老师不仅口头上支持他们,而且还免掉了吴纯的所有学费,并不时送米和油给吴章鸿母子。

陈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吴纯钢琴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1992年6月,在武汉市第二届“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初次参赛的吴纯夺得了年龄组的第一名。

1993年10月,参加省业余钢琴定级考试,他获得八级优秀。

1994年6月,在武汉中小学艺术小人才独奏竞赛活动中,他荣获一等奖。

吴纯音乐天赋开始逐步显露了出来。

音乐是贵族化的东西。

吴纯开始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时,吴章鸿就不得不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培养孩子。

自己虽然在高等学府但作为一个很普通的工人,收入并不高,而且因为没有学历,几次面临下岗的危险。

为了供吴纯钢琴吴章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要求监考,或参加高考阅卷登分,以此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吴章鸿还在招待所的餐厅兼职,每天上午12点,下午5点从办公室下班后就急忙赶到餐厅,帮着别人送盒饭。

为了多一点挣钱的机会,吴章鸿学会了裁缝、焊接电路板,还兼做小学生的家教

她规定自己每天的生活费只能在5元以内,甚至有时一天只吃一元钱的馒头。

吴章鸿说,如果一天吃一点肉和鸡蛋什么的,就感觉吴纯的眼睛正盯着自己,有种犯罪的感觉。

吴章鸿每个月要求自己吴纯积攒1000元。

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她的脾脏不好,并患有严重的贫血。

吴章鸿虽然是一个连五线谱都认不全的音乐盲,但是她却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吴纯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特别注重对儿子进行理想与信念、人品与习惯的教育和培养,经常告诫儿子长大后要努力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有贡献的人才。

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还非常注意培养他的善良和互助的品德。

常常教他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糖果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要求他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让座;教育孩子要乐意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以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吴纯在小学时,品学兼优,共获得24张奖状。

为了激励儿子妈妈在客厅里专门为儿子做了一个荣誉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为了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体会生活的艰辛,吴章鸿从儿子11岁起,就开始让他管家,把一个月的饭菜票全交到他手里,任由吴纯支配。

为了让吴纯知道妈妈挣钱的艰难,她有意识地让儿子进入自己的打工生活。

武汉的八月,天气十分炎热,吴章鸿带着儿子一起挤二、三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再辗转几个商店购买打工所需的材料和配件,母子俩肩扛手提拿着货,常常累得大汗淋漓。

遇到吃饭时间,两人就蹲在马路边吃最便宜的盒饭。

从中体会到妈妈挣钱的辛苦后,吴纯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您别这样拼命干了,让我多带几个家教,为您分担一下吧?要是您累倒了,我也就失去了惟一的亲人,这是儿子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呀!”听完儿子的一番话,吴章鸿心中涌起层层波澜,感动得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好儿子,做妈妈的为他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值得呀。

吴章鸿爱儿子胜过自己千百倍,所以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为了借鉴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吴章鸿不断地学习,大量地借阅杂志、报纸,广泛地收集有利于吴纯成长的各方面文章,把它复印下来,认真阅读,并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让儿子向文章中的优秀人物学习。

吴纯出国时,妈妈给他的礼物就是厚厚的两本剪报和复印的好文章。

三年了,吴章鸿坚持每周给吴纯寄出这样内容的信件。

现在吴纯奥德萨音乐大学的名人,不仅因为他学习刻苦,还因为在国外留学的日子里,总共收到妈妈150多封信,令人羡慕。

有一位留学生给吴章鸿的信中这样写道:“吴妈妈,当我一踏上奥德萨的土地,就听说了您和吴纯的事迹,大家都觉得您是位了不起的母亲。

您远在国内,心系吴纯,为他寄来了那么多好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受到莫大的鼓舞……”       做家教替母分忧      提起吴纯家教还有一段故事。

吴章鸿的同事提出想请吴纯做她孩子的家教时,妈妈意识到这是锻炼儿子的极好机会。

儿子却担心自己做不好,妈妈便鼓励儿子“有人请你做钢琴家教,这首先是对你能力的肯定。

通过做家教你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可以体验当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可以尝试用自己所学的专长,训练自己的生存本领。

万一哪天妈妈下岗或有什么意外,你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活下去。

”在妈妈的鼓励下,14岁的吴纯接下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每个周末他都风雨无阻地去为学生上课。

吴纯第一次领到工资时,他激动地捧着那张百元大票一口气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拍着门喊:“妈妈,你看你看,我能挣钱了。

”听了儿子兴奋的话语,吴章鸿鼻子一酸泪水哗哗地淌了下来。

后来,退休在家的陈尔昌教授找到吴章鸿请吴纯教他学钢琴,这对吴纯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自己一个初中生怎么能教得了大学教授呢?这时,妈妈又一次以“能者为师”的观点给儿子打气,并启发他把教陈教授学钢琴的机会当成向老教授学习的好机会。

后来他们真的成了忘年交。

吴纯决定去乌克兰留学时,他的俄语全部是陈教授免费教授的。

为他能在异国他乡顺利地渡过语言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早在1995年吴纯小学毕业时,在吴纯自己选择钢琴作为终身事业的问题上,吴章鸿曾经犹豫过,亲友们也极力反对。

为此,母子之间进行了多次心与心的交流。

吴纯妈妈说:“妈妈,让我去吧?因为我热爱音乐钢琴,这不是我一时的冲动。

我还有八年业余学钢琴的基础,又有像陈婉奶奶这样好的导师,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学不到的本领。

我知道妈妈最担心的是钱的问题,如果上华工附中,学费是低一点,但不像音乐学校有高额奖学金。

伙食费也不是问题,我在外也是吃,在家也是吃。

妈妈,请答应我吧!”?面对儿子恳切的话语,母亲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多么懂事的儿子啊,做妈妈的怎么忍心去拒绝呢?吴章鸿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因为她知道,一个人一生若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不管能否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1995年9月,吴纯考入了武汉爱乐音乐学校钢琴专业,仍然师从陈婉教授。

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每年都是学校的奖学金获得者、学校的三好学生,初中只上了两年就跳级进入高中学习。

1997年,吴纯16岁读高一时,受到外籍教师乌克兰钢琴家波波娃的赞赏,1998年秋,吴纯远离中国,直接赴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本硕连读。

1998年吴纯刚出国时,母子俩总是写信联系,往返一次得一个月。

吴章鸿曾有一次90天里没有收到儿子一个字,当时她都要急疯了。

后来知道了电脑网络的快捷与便利,吴章鸿就学会了使用电脑网络,每日清晨五六点钟,她就会出现在她家附近的网吧,给远在乌克兰留学的儿子吴纯发电子邮件。

因为此时上网是半价,而且网速较快。

2001年的一天,吴纯在电子邮件中告诉母亲:他准备参加首届吉利尔斯国际钢琴大赛。

此次大赛是奥德萨音乐学院牵头组织的,也是奥德萨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国际性比赛

吴纯很珍惜这次机会,可是大赛组委会却不让吴纯报名,理由是吴纯今年已经拿了两项大奖。

吴纯参赛是想给妈妈多一份安慰。

妈妈通过电邮劝他:孩子,你在外留学,不平等的歧视肯定存在,希望你以健康、正常的心态对待这种不公和歧视。

后来经吴纯的导师波波娃教授四处呼吁,大赛组委会终于同意吴纯报名,可距离正式比赛只有4天时间了。

这时从境外传来儿子自信的声音:“妈妈,哪怕就是4天,我也能凭我的努力,让他们看看中国人的实力。

”10月29日,吴纯第一个上场,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初赛。

第二轮,吴纯又抽到了第一签。

伴奏的乐团不是吴纯很喜欢的乐团,他的情绪产生了波动,走台失败了。

他给妈妈的电子邮件上说:“妈妈,我现在该怎么办呢?马上就要决赛了。

妈妈发邮件告诉儿子“不要太在意一时的成败。

”1999年4月在敦尼斯克举行的“普洛科菲耶夫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他荣获最佳演奏奖和第四名。

此次共有六个国家的选手参加,这一成绩对于留学刚半年的吴纯来说,很不容易。

2000年3月,在哈尔科夫市举行的“克莱依涅夫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共有15个国家的选手参加,他荣获第二名、最佳演奏奖、最佳协奏奖,他的导师波波娃也因此荣获最杰出教育奖。

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亲自给吴纯发了贺电。

回到学校后,校长、外事主任、钢琴系教授、老师、同学都向他祝贺。

当地电视台转播了颁奖现场,并说“他为我们这个城市赢得了荣誉”。

他非凡的钢琴演奏,打动了许多专家。

俄罗斯、德国的钢琴家认为吴纯是个“钢琴天才”,极力邀请吴纯继续攻读他们的硕士学位。

2002年11月21日,吴纯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的“李森科国际钢琴决赛”中,一人囊括了四项大奖!      失利后,母亲是儿坚强的靠山      回忆吴纯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过与别的同龄人相比,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身后有一位慈爱而坚强的妈妈

1997年年底,吴纯被选送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的决赛时,由于临场发挥不好,吴纯没有取得名次。

参赛前吴章鸿曾对儿子说:“妈妈不去送你,也不会接你,因为家里已没有到机场的路费了。

”但现在当妈妈知道这个情况后,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首先想到儿子失利后的感受,想到此刻儿子最需要妈妈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妈妈决定去接机场接儿子

吴章鸿的家距离机场很远,乘坐出租车要200元人民币。

为了省钱,她花一元钱,乘公共汽车到民航小区,然后步行50公里才到达了机场,但不巧的是儿子乘坐的飞机因大雾延期了。

她只得傻傻地在机场等着。

到吃晚饭时她非常饿了,又舍不得买机场里那些非常贵的饼干、面包。

吴章鸿忍着饥饿在机场等了7个小时。

晚上9时,吴纯所乘的飞机平安到达。

吴章鸿伸长脖子望着儿子,所有走下飞机的人都是迫不及待、兴高采烈的神情,惟有吴纯背着个小旅行袋,垂头丧气,像打了败仗似的残兵。

吴章鸿大喊:“吴纯吴纯妈妈在这里!”儿子意外地听到妈妈的呼唤,狂奔过来叫了声:“妈,你怎么会来?”继而低下了头:“妈,真是对不起,让你花了那么多的钱,我没拿到奖。

吴章鸿强作微笑地拍着儿子的肩头说:“妈知道你没拿到奖,才到机场来接你。

我从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相信你能从这次参赛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孩子听后,十分感动。

吴纯得知妈妈是步行来的,而且饿了两顿时,他伤心地搂着妈妈哭了……          首笔奖金捐给敬爱的导师      2001年10月在乌克兰奥德萨举行的首届吉利尔斯国际钢琴大赛中,吴纯的导师、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亚历山大教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倒在了比赛现场。

这时吴纯面临的困难是:没有了老师的现场指导、比赛抽签又抽到了第一、指定与他配合的乐团也不理想、再加上走台失败,致使吴纯的全上情绪产生了波动。

妈妈看到邮件后,连夜赶到网吧立即回复:“一、悼念死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最优异的成绩;二、抽签是公平的,你如果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三、你必须学会尊重和沟通,与乐团达到和谐、默契;四、走台失误,证明差距的存在,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克服它,才能赢得决赛的胜利。

妈妈相信你有希望取得比赛的最后成功。

”收到妈妈的邮件后,吴纯立即请乐团的指挥和首席核心人物到琴房进行交流与切磋,并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后以高出第二名11分的好成绩摘取冠军的桂冠,获得3000美元奖金。

吴纯捧着奖金发邮件告诉妈妈:“我决定把这3000美元捐给我的老师,他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精力,最后竟倒在音乐赛场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我深知自己的家境非常困难,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我是一名中国青年,我们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

妈妈,你支持我的想法吗?”   吴章鸿看了儿子的邮件,激动得热泪滚滚。

她当即回话:“儿子,你大了,大得能让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妈妈再穷,再苦,也要支持你的想法!”吴纯这一义举,被许多国外的新闻媒体赞誉为“中国孩子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编后语:   产生一位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初出茅庐的“天才”需要什么条件?有人说,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开始的音乐氛围,厚实的经济基础,或许还不够。

吴纯,这位曾经多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天才”却什么都没有。

母亲吴章鸿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一位非常普通的工人,收入微薄,几年前离异,与儿子相依为命。

也就是这位根本不懂音乐的伟大的母亲,一步步把自己儿子送上了音乐的殿堂。

也许就是凭着那份执着、崇高而神圣的母爱感动了一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