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的慕课模式与教学理解探析

[摘 要] 由于课程设置的教条化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等原因,高校思政课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为高校学生提供一套兼具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思政课程,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近几年来,慕课模式风靡世界,其所传递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尝试借用慕课模式来开发新的思政课程,是一条积极的实践路径。与此同时,在慕课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好课程理解,同样至关重要。

[关键词] 慕课高校思政课程;c慕课课程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102—02。

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集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以及免费等优势于一身。自2007年崭露头角至今,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风靡世界。慕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理念,为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范式的转换。尝试将慕课模式应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之中,将会为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而将之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似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工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寻找新的路径。

慕课模式的选择。

慕课的基本理念虽已在其英文名称当中有所体现,但是,毕竟不同的人对慕课理解会有不同,而且,教育者对于教学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认识,因此,这就导致了慕课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分化。目前,慕课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x慕课(xMOOCs),另一种是c慕课(cMOOCs)。

x慕课拥有巨大的注册人数、便捷的自动化测试、美好的商业前景、久负盛名的大教授,并且在大众媒体上有很高的曝光率。这类慕课课程的上线,通常都依赖于各自的网络服务器平台。

c慕课是Connectivist MOOCs的简称,Connectivist是关联主义的意思,这一慕课模式有时也被称作基于网络的慕课(Network—based MOOCs)。“c慕课并不致力于获取大量的内容和技能,而在于交流、知识的社会建构、置身于采用分部式手段的开放网络的学习氛围之中,以及实践、生活和经验知识。”[1]教育学和c慕课的框架都是基于关联主义的学习范式的。

鉴于具体的高校思政课程的规模定位、教学理念等因素,选择以c慕课模式为蓝本更为合适。在慕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强调学习当中的课程理解过程要比特定的内容更加重要。在具体的课程当中,老师将会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材料去寻找他们自己的问题解决路径。c慕课在原则上非常强调学生的自律能力,强调学生对特定主题的学习有着强烈的思想动机。c慕课的这一理念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律或自我调节,另一方面则是对老师课程设计水平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在慕课录制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一改以往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要设置与社会现实问题相关联的能引起学生深思的问题,要充实大量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慕课模式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c慕课倡导关联主义的理念,试图适应不断扩展和创造的知识学习,并且断定,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增长超出了我们应对的能力,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压倒一切。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为探索、研究。”[2]慕课形式下的思政课程教学,应该是一种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1 教授环节。

设计和创建慕课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清晰的工作流程必不可少。

“构建慕课,需要一个专家团队。教学设计人员当然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然而,我们还需要利用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3]团队成员需要根据慕课的制作工艺,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外延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此外,我们还需要聘请视频录制、网络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专家。鉴于慕课模式的新颖性,教师应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等步骤都需要做出根本改变。这些状况,即使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来说,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传统高校思政课程,侧重于教师的单纯讲授,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思想性,但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趋于雷同,教学形式单一落后等。慕课教学拓展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学逻辑,并将其转换为有意义的、具有逻辑蕴涵的问题形式。慕课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环节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设计者的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带来的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

2 学习环节。

慕课教学形式下,学生被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慕课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这样的体验与开放的在线课程之间的联系问题,从而为探索学生在新型的电子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经验和交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机会。“慕课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技巧尤其在信息素养方面有新的要求。”[4]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之前做好大量的意见征询、数据统计等调研工作,对调研信息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进而将积极的数据结论应用于慕课课程之中。

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应当包括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理论课、党团活动等,而且也包括寓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等。而以往的思政教学均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不仅是主导者,甚至还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有被动地、全盘地接受教师的讲授,缺乏寓他性的要素,教学学习因此也就发生了异化,丢失了本来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教学理念将变成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单功能的计算之人。”[5]而在慕课模式下,思政课程在课下通过慕课微视频得以实现,而知识的内化则是在课上通过学生自主建构、师生共同协商进行,从而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高校思政课程慕课模式下的课程理解问题。

高校思政课程引入慕课教学,将会带来诸多的优势。例如:开放性、关联性、课程设计的灵活性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慕课模式所带来的外部化的优势。要想进一步保证高校思政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质量,我们还需要在慕课模式下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课程课程理解问题。

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一种从课程开发范式到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过程。著名教育家派纳将这一趋势看作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慕课模式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无论表现出多么强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影响,其实质终归是停留在课程开发范式的层面上。只有处理好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之间的关系,从课程理解的维度思考高校思政课程,才能够获得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开发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工作,而课程理解则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的意义的解读过程”。[6]。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其课程理解工作应着力于对思政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应进一步为高校思政课程本身及课程事件赋予更新的时代意义,在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和贯彻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学说,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从时事案例等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国梦”“四个全面”等思想的理论内涵。

高校思政课程课程理解问题的深入探讨,从实践上看,与慕课课程的引入及开发并不矛盾,两者还表现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慕课模式课程开发,摈弃了以往灌输式和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从而要求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这一要求不能够从课程开发工作自身获得,而只能诉诸于对高校思政课程课程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慕课教学模式的风行,为高校思政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慕课过程中,c慕课是一个比较好的慕课选择模式,其关联主义的学习理念可以使学生提供开放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摆脱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的枯燥乏味和教条主义。更进一步,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理解应当置于一个更为基础的位置,高校思政课程课程理解研究中的深化与慕课模式的引入相辅相成,我们应着力推进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两条研究路径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Chih—Hsiung Tu, Laura E. Sujo—Montes. MOOCs[A]. in Media Rich Instruction: Connecting Curriculum To All Learner[C]. New York:Springer,2015: 287—304.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6).

[3]Iain Doherty, Darren Harbutt, Neel Sharma.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a MOOC[J].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2015, 25(2):177—181.

[4](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王保华,何欣蕾,译.教育研究,2014(5):92—99.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6.

[6]袁桂林.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