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外科诊治分析

作者:林志东,唐丹,周文英,林宇静。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17例乳腺叶状肿瘤诊治状况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施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其中良性11例,交界性4例,恶性2例。3例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8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部患者获随访;复发4例,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半死于肺转移。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价值有限,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手术;诊断;预后。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构成的少见肿瘤,因大体切面具有分叶状、囊状而得名。由于临床经验少及生物学行为变化不定,国内外学者对该病诊治持多种观点。笔者现回顾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均为女性。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病程3~50个月,平均22个月。均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最大直径3~14cm,中位最大直径7cm。单发分叶状肿瘤10例,多发7例。并发纤维腺瘤2例,并发乳腺增生症者9例。6例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术前8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只见上皮细胞增生或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5例患者曾在门诊行肿块局部切除,均于术后8个月内再发;手术次数1~3次;首次病理诊断为纤维腺瘤2例,未行病理检查3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及术中冰冻病理切片;4例(23.53%)术中诊断为分叶状肿瘤(良恶性各2例),10例考虑间质细胞来源不排除分叶状肿瘤,2例为纤维腺瘤,1例为乳腺增生。3例行局部肿块切除术,8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5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1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全组术后均未予放、化疗。

2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良性分叶状肿瘤11例(行局部肿块切除3例、扩大切除7例、1例肿块巨大者行乳房切除),交界性4例(扩大切除1例、乳房切除3例),恶性2例(乳房切除1例、1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100%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38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23.53%(4/17),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其中3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行局部切除术复发,再次手术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另1例曾在门诊行肿块局部切除术3次,入院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交界性肿瘤术后5个月复发,再次行乳房单纯切除术,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死亡1例,为乳癌改良切除术后患者,腋淋巴结无转移,术后2年半死于肺转移。其余病例均健在,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3 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由上皮成分和细胞间质成分构成的乳腺肿瘤,发病原因不明,纤维腺瘤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现已发现许多病人可同时或相继发生这两种病变,而且在一些肿瘤中可同时存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组织学改变。本组中2例有纤维腺瘤手术史,2例并发有纤维腺瘤。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临床一般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质地韧实而有弹性,有时可有囊性感[1]。病变多发于单侧。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本组平均最大直径达7cm。大多病程较长,起病隐匿,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肿块短期内迅速生长。多为膨胀性生长,出现浸润常提示为恶性。本病约20%患者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真正淋巴结转移率不到1%[2]。可引起血行播散,出现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叶状肿瘤大体形态上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楚,但无真正包膜,切面灰白色、灰黄色、鱼肉状,有时可见裂隙,形成叶状结构。分叶状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间质成分组成,病理诊断依据为:肿瘤边缘的情况,间质富于细胞的程度,细胞过度生长的程度,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相等。Hawkins等指出[3],间质细胞过度增生是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最重要指标。WHO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分叶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多变,且与病理类型并不完全一致,良性叶状肿瘤临床上也可发生复发转移。本组中1例恶性患者因远处转移死亡,而局部复发的4例患者中无一例为恶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