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南京“后技术时代的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德州大学和东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艺术百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后技术时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美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的78位学者相聚南京,共同探讨后技术时代艺术变迁的话题。

会议围绕后技术艺术的相关概念、相互关系等展开了讨论,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一、技术艺术关系的总体思考      学者们从技术艺术的关系、后技术时代艺术的特征问题展开思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认为,艺术与科学技术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共同的基因,是非常亲密的关系。

艺术和科学在思维和创造上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不论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综合分析、推理判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指出技术艺术不可分割,科技对艺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应该站在审美的高度上引导艺术而不是盲从技术

美国德州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丹尼斯教授指出艺术和人文学科对每个人、社区和民族的幸福至关重要。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必将使社会受益。

理工科是本世纪发展的引擎,而艺术人文学科是该引擎的燃料。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认为:“后技术”是对“后现代”一词的借用。

技术时代艺术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艺术作品永恒性的消逝、大众对于艺术的非线性参与意识和非线性接受方式、艺术的泛娱乐化的倾向和个人情调式的呈现,艺术对于时尚的强力渗透、艺术对于几个经济的选择以及对于思考的放弃、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艺术的虚拟化和幻象风格。

浙江传媒学院李琳副教授指出技术时代,大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度空前提高,一个全民艺术时代来临了。

中国人民大学许鹏教授论述了技术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并分析了新媒体艺术技术误读。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尹文教授指出技术时代是数字技术和视觉艺术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时代,只要人不退化成为机器的附庸,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就永无止境。

技术变革产生了艺术的变迁。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林少雄教授技术发展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分为前技术时代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并对这三个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存在、接受方式及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辨析。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佟迅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艺术带来巨大影响,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表现形态、传播手段。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鞠虹以艺术传播过程的四个核心要素为出发点,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艺术传播的影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聊城大学单永军讲师论述了媒介变革对艺术形式产生的深刻影响。

许多学者对技术变革引发的艺术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金丹元教授指出,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他认为艺术技术的相糅合当在提升人的精神向度层面上作出更大贡献。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比较了有韵味的艺术和机械复制的艺术,认为技术艺术给人们提供的只能是一种文化快餐,工具理性代替不了经验悟性,韵味的艺术是不会贬值的艺术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泽鸿博士以道家技术批判主义为视域,初步探讨道家的技术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影响维度。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孙发成博士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赋予艺术以极大的自由度,却也让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技术依赖。

二、技术变革与门类艺术的嬗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凌继尧教授认为企业的美学管理中有大量艺术技术相结合的内容。

企业的美学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从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方面,包括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在营销方面,包括企业形象基本标识系统、产品品牌系统、广告和宣传系统。

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张康教授关注计算机美学,它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视觉艺术形式的生成;探究了在计算机化的抽象画里所存在的几种层次的复杂性。

在戏曲艺术领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朱恒夫教授认为当代科技给戏曲的振兴插上了翅膀。

他从四个方面拓展了戏曲对现有的科学技术的运用空间。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赵晓红副教授、陈莉博士指出了后技术时代电视对戏曲的影响,并比较了戏曲与戏曲电视剧的不同。

电影艺术领域,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倍雷教授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的比照中关注影视艺术中的技术风格。

他提出了技术风格和泛技术风格的说法。

技术风格是虚拟的史境还原,泛技术风格则是朴素的记录。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聂伟教授指出,P2P技术的出现及其完善深刻影响了“后经典”时代电影的受众分层及其观看方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岳晓英博士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制作技术水准的突飞猛进,中国电影创作从崇尚技术的大片逐渐向以平民的姿态、讲述平民的故事、彰显平民魅力的转变,在审美形式上,近期中国电影热衷于通过打破界限消除深度、带来了审美的惊异和快感以打造银幕内外集体狂欢的景观。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教授指出社会表演学越来越多地和影视的制作和拍摄结合了起来,电影电视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节目以外的“社会影视”作品。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杨旦修博士以媒介融合的概念界说为出发点,分析了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特征和受众特征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

设计艺术中也存在艺术技术的结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武忠教授将园林艺术定性为“3A”的艺术,园林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农学(Agriculture)、建筑学(Architecture)和艺术学(Ar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唯有从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中去广泛地吸收营养,中国园林艺术才有可能重新创造昔日的辉煌。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健健博士提出将生态美学观引人景观设计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寻求一条使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途径,从而重新构建起“自然――人――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邰杰博士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翻译出发,界定了景观营造学的研究范畴以及它在三个不同尺度上的美学表达,并试图说明景观现实乃艺术技术相交融的艺术作品。

东南大学李轶南副教授认为客观、理性地审视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创新思维,从文化维度、修辞维度和游戏维度进行探索,有助于为方兴未艾的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一个参照。

数字艺术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周安华教授指出,当代数字影像的浅表化警示我们深入思考和探寻新数字艺术的生命本质。

技术创造的感性光彩中,在动态且愉快的视听效能中。

数字短片应以启悟的哲学为魂,坚守反叛与挑战者生命歌吟的文化维度。

上海大学影 视艺术艺术技术学院徐红博士、陈犀禾教授重新思考了数字影像与巴赞现实主义美学的关系,认为数字美学与巴赞美学已形成巨大的张力,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数字技术主义运动的前沿来完成电影理论的重新建构。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余武教授指出了当前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重要性,对数字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艺术治疗学的探讨让人耳目一新。

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何伦教授指出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心理治疗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咨询与治疗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意义。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亚丹副教授艺术治疗角度分析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传统命题,既讨论了诗歌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契合了艺术治疗中的各环节。

东南大学心理健康中心邓旭阳副教授提出了运用创造性的绘画艺术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可能,并在技术层面上整合应用。

三、具体个案中的技术艺术      来自美国德州大学的艺术家德伟恩・卡特尔展现了他的四个艺术项目,将高低不同的文化图解结合到个人叙事中。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Amber Parsons通过分析两位中国影像艺术家及其创作,揭示艺术家所持的立场,从而进一步揭示全球化文化大潮是如何影响他们,他们如何解决身份识别问题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敏教授以世博会展示空间为文本,对其风格演变过程作出了历史描述;对其快乐体验、亲近自然和民族特色等价值追求,及其走向亲和、质朴、全方位沟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具体探讨,初步明确了后现代展示空间的风格走向。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于向东副教授从无锡灵山景区的“九泉灌浴”艺术设计的个案分析出发,认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佛教艺术创作手法,而且改变了接受者对于佛教艺术的审美体验方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孙玉明博士以红蓝椅的设计为例,指出现代家具初期的设计观念是技术艺术的调和。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黄文英博士技术进步的视角考察了古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形象变迁。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孙绍谊教授以三部影片的讨论为基础,分析了具有人机身体、虚/实拟主体特质的电子人时代艺术观念的变化与转型。

他认为,电子人在电影、游戏乃至真实世界的出现,在诸多层面挑战乃至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认知。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甘锋副教授以《阿凡达》为例,认为3D技术所具有的遮蔽与敞开功能导致了观影体验的巨大反差,肯定了3D技术对于电影艺术思想意蕴和人文精神的“敞开”功能。

在小组研讨总结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梁玖教授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心曲唱和,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李倍雷教授称赞本次会议是一次和谐的对话。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教授致闭幕词。

周星教授指出了本次研究会的价值意识所在:“后技术时代艺术”不是寻求论断,而是开拓思考丰富的可能。

他认为没有对于人类问题的思考、缺乏意味和情感的创作,哪怕8D也是枉然。

周星教授祝愿这次会议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置身并领受我们的时代而还能够追求并超越技术主义提升艺术精神。

本次会议中外艺术学者热情交流,知名专家与学术新人积极探讨,充分反映了艺术学学科发展建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楚小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