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气内转 潜气内转,哀感顽艳

关键词:莺啼序 况周颐 潜气内转 哀感顽艳   摘要:《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填此调者并不多,然况周颐似乎对之有某种特殊的偏爱,一人独填九首,且艺术上直逼吴文英词,体现出“潜气内转”“哀感顽艳”的特色。

蕙风词此种特色的形成,与他在创作中重视布局和用笔的自觉意识有关,与他对“真”的追求和对梦窗词的推崇均有密切关联。

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四叠,二百四十字。

翻检《全宋词》迄《全清词》(顺康卷),填此调者可谓寥寥。

长调之词,素不易工,故填词者不肯轻易入手。

但长调自有其绝胜之处,既可铺衍叙事,也可补充短歌之不足,能更充分地表达情感,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淋漓,各具其妙。

检况周颐所存词,得《莺啼序》九首,填此调数量之多,为词史上仅有,且艺术圆熟,值得关注。

一、“潜气内转”“哀感顽艳”溯源      “潜气内转”,“哀感顽艳”原出《文选》卷四十繁钦《与魏文帝笺》:      时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啭引声,与笳同音。

……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声悲旧笳,曲美常均。

……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馀弄未尽;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是时日在西隅,凉风拂衽,背山临溪,流泉东逝。

同坐仰叹,观者俯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

潜气内转”,就其本意言,是指歌者将隐藏于人内心的深厚情感,在遇到巨大挫折时,以一种婉转盘旋的姿态发出,形成“凄入肝脾,哀感顽艳”的强烈的感发作用。

清人谭献较早在词的创作中倡扬“潜气内转”的创作主张。

他在对历代词家进行品评的过程中,曾多次谈到这一创作思想。

如其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曾云:“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评朱彝尊《百字令》(横街南巷)曾云:“有潜气内转之妙”,等等。

晚清以来不少学者更是认为吴文英词尤体现出“潜气内转”的特点。

如近人吴梅云认为“吴词潜气内转,上下映带,有天梯石栈之巧”。

的确,梦窗词尽管“奇思壮采,腾天潜渊”,但诗人善于将感情气势潜藏于心,使其只在体内回荡往复,抑其喷薄直泻,因而吐言为词便形成一种不直不露、亦阴亦柔的风格特征,极具沉郁婉转之态。

哀感顽艳”,“顽”本指愚与痴,“艳”则是美与贤。

原文是指歌者所发哀音,听之者无论贤愚美丑,都受到感发而激动。

而况周颐对“顽”字有自己独到的发明。

《蕙风词话》卷五:“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以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

”刘永济诠释:“况氏诠释‘顽’字,归本于赤子之笑啼,实则一真字耳。

情真之极,转而成痴,痴则非可以理解矣。

痴,亦‘顽’字之训释也。

”况氏从中拈出“顽”字释“拙”字,是弃原意而生新意。

“赤子之笑啼然”,则是说形诸语言,质朴、自然、纯真,这就是“拙”。

较早在诗文评中言“哀感顽艳”的,是清初的宋征璧:“柳屯田哀感顽艳,而少寄托。

”陈维崧评“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朱彝尊也较多使用“顽艳”“哀动顽艳”等词语,如《静志居诗话》中称颂当时诗人黄任(字莘田)“其艳体尤擅场,细腻温柔,感均顽艳”;《王考功遗集序》认为王考功“告母文三篇哀动顽艳,尤卓然可传无疑也”。

周颐评明代屈大均《道援堂词》:“词中哀感顽艳,哀艳者往往有之,独顽以感人,则绝罕觏。

道援斯作,沉痛之至,一出以繁艳之音,读之使人涕泗涟洳而不忍释手,此盖真能感人者矣。

哀感顽艳在词中的表征是强调悲哀情感的抒发和凄美意识的张扬,以艳笔写哀心。

哀感顽艳之作往往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潜气内转”,“哀感顽艳”均为词中不易达到之境。

二、《莺啼序》创作概貌      《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正体240字,其它还有210字、220字、233字、234字、235字、236字、238字、241字、243字等各体。

《词律辞典》只标233字、234字、235字、236字各一体及240字五体是不够完整的。

莺啼序》词调之长,是值得关注的。

莺啼序》创于何人,目前还存在着争论。

传统观点认为该词调始于吴文英

较早的是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五,清人冯金伯《词话萃编》又转引这段记载,标题就是“吴文英莺啼序》”。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明言“四换头者,梦窗之《莺啼序》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录《绝笔莺啼序》一首,残阙过半,而乃有全文在乙稿补遗之中”暗示《莺啼序》始于吴文英

田玉琪先生对此有过新的论述,认为高似孙作《莺啼序》比吴文英要早,但高似孙也不是《莺啼序》词调的创曲者。

左洪涛先生则认为,该词调应始于比高似孙早五十年左右出生的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翻检《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和《全清词》(顺康卷)得《莺啼序》共83首,其中《全明词》和《全清词》(顺康卷)均有沈谦词一首,故实际为82首。

①具体分布如下:《全宋词》12首,其中吴文英3首;叶润1首;刘辰翁3首;赵文3首;汪元量1首;黄公绍1首。

《全金元词》2首,其中王1首;无名氏1首。

《全明词》7首,其中孟思1首;吴熙1首;李渔1首;沈谦1首;曹元方1首;李怀1首;黄德贞1首。

《全清词》(顺康卷)62首,其中王庭1首;沈谦1首;魏学渠1首;王�昌1首;徐喈凤1首;董元恺1首;吴应聘1首;陈维崧2首;张台柱1首;何采2首;仲恒1首;贺宽1首;施樟1首;万树1首;彭孙�1首;宋俊1首;彭桂1首;姜�1首;吴棠桢2首;丁炜1首;贺国�1首;姜文灿1首;曹贞吉1首;王�1首;周卜年1首;曹亮武1首;叶映榴1首;李符2首;钱芳标1首;冒丹书1首;何鼎1首;汪懋麟2首;陈玉�1首;沈�日1首;薛斑1首;金�1首;傅燮�1首;钱肇修2首;冒纶1首;汪森1首;俞公�1首;姚士陛1首;林枚1首;徐昌薇1首;龚翔麟2首;谈九叔1首;赵式1首;柯�1首;盛枫1首;盛禾1首;盛本楠1首;杜诏2首;范邃1首;佘�1首。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上述各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如有怀人、咏物、记游、述怀、怀古、赠答、祝寿、传道等题材。

而从风格上看,有哀感顽艳之作(如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有豪迈悲壮之作(如刘辰翁《莺啼序•感怀》),有沉郁凄怨之作(如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有清丽俊逸之作(如陈维崧《莺啼序•春日游平山堂即事》),等等。

第二,《莺啼序》从出现到蔚然成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宋末开始出现,到清初兴盛,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周颐在《莺啼序•丁酉秋暮,再游广陵……》一词中提到友人“午翁(张丙炎)辑同人《莺啼序》词为《友声集》,又辑宋以来诸作为《尚友集》”,可见当时填《莺啼序》词之盛,只可惜遍检张丙炎资料,《友声集》和《尚友集》均不可见而无法寓目。

但此中透露出晚清民国时期当有不少此调词作。

第三,前人填《莺啼序》大多一首,多则三首。

而况周颐一人填了九首

是风会使然还是逞才使气、因难见巧,况周颐之于《莺啼序》似乎有某种特殊的偏爱。

三、况周颐与《莺啼序》      承上所言,蕙风与《莺啼序》之间,确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不仅在创作数量上独占鳌头,在情感意蕴和艺术成就上也直逼梦窗潜气内转,哀感顽艳,堪称佳构。

词史上历来以梦窗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为此词调的正体。

吴文英先后写过三首《莺啼序》,亦以此首为最,曲折回环,哀感顽艳,最为人称道。

梦窗之于长调有其突出的贡献。

梦窗擅长调,这类词形式感很强,常以时空变换,即清代词论家所谓‘空际转身’,来拓展情景的表现域,丰富境界的空灵幻变性,并善于将叙事和抒情打成一片,甚或化抒情为叙事,发展了清真词擅用赋体的特色。

”就《莺啼序》而言,梦窗是否此调的创调者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他的作品毫无疑问使这一词调成为后人瞩目的对象。

蕙风是极其聪明之人,可谓学梦窗而得其精髓。

《蕙风词话》“(梦窗)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丽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

令人玩索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

”蕙风之于《莺啼序》独填九首,既是向梦窗学习的结果,也是在艺术上提出的挑战,长调不易写而最忌词意重复,故尤重布局和用笔,非具大神力而不能写好此调。

蕙风此调数词,既有情感之厚、重和拙,而且在表现上出之宛转,蕴之遥深。

如《莺啼序•前题用梦窗韵》:      庭槐乍擎翠葆,罨斜阳似水。

送流景、料得江亭,茜霞飘尽藤蕊。

暮云外、垂杨自碧,柔丝肯系欢尘坠。

近高城、一抹烟芜,澹入吟思。

帘箔风微,燕莺未老,泥天涯客子。

恁辜负、如画西山,俊游期我不至。

问谁消、登临胜日,尽幽梦、鞭丝遥指。

对菱花、无奈缠绵,浅颦深意。

琼箫影事,画角边愁,几暗萦寤寐。

堪更凭、碧阑天半,按谱宫羽,有恨江山,那禁清泪。

觚棱望极,沧洲思渺,清歌不度浮云北,甚琴尊、消得人憔悴。

红牙怨曲,无端却付何戡,惹愁鬓丝风里。

黄尘紫陌,浪蕊倡条,任剪红刻翠。

问甚日、清游能续,烂醉休辞,彩袖当筵,不须扶起。

长笺换日,轻罗消暑,凫潭葭苇秋信蚤,莫商音、更入新词倚。

青山吟眺年年,只恐愁痕,暗生凤纸。

“前题”指的是《采绿吟》所题“乙未五月,梦湘、子�、半塘,两集江亭联句,乐甚。

余以姬人病,不克赴……”乙未,即公元一八九五年。

是年五月,友人王以敏(字梦湘)、张祥龄(字子�)和王鹏运(号半塘)两聚江亭,蕙风因继室卜娱生病,不能赴约,故写词传恨。

此词上片起兴,引出无限感慨。

起句“庭槐乍擎翠葆,罨斜阳似水”便笼罩全篇,引起淡淡的愁绪。

接着,由眼前景料想江亭之景,“茜霞飘尽藤蕊”言春已尽,一切都无法阻止。

“暮云外、垂杨自碧,柔丝肯系欢尘坠”言垂杨自碧,欢尘已坠,是虚境也是实景,一一如在目前,牵动诗人情思。

整片如梦似幻,令人凄然心伤。

二片叙事,写客游京城,正无奈感伤,恰友朋相邀清游,但因卜娱生病而不能前行。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继室的深情。

三片深进一层,写对国事的隐忧。

此片亦层层深入,由“画角边愁”到“有恨江山,那禁清泪”、“ 觚棱望极,沧洲思渺”,最后用唐代何戡的典故借指遭遇乱世的哀愁,曲折传情。

此词写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即公元一八九五年。

是年四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国人的愤怒。

五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衰败之势令人痛心。

末片“问甚日、清游能续”紧接二片“俊游期我不至”而言,词人对国事、前途、命运思考的结果是“烂醉休辞,彩袖当筵,不须扶起”,很有晏几道“欲将沉醉换悲凉”的味道。

“长笺换日”“更入新词倚”,表现了生当末世大多数文人雅士的典型心态:无力改变现实,只能把幽愤付诸浅斟低吟。

“青山吟眺年年,只恐愁痕,暗生凤纸”,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词由清游而论及国事,以丽词写哀心,尤见厚重之处。

莺啼序•题王定甫师〈�砧课诵图〉》亦是蕙风值得一提的佳篇。

此词由读王拯(字定甫)《�砧课诵图》而枨触乡愁,引起对亡姐的深切怀念及对国家衰亡的无尽哀痛。

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在写法上,此词善用转折,所谓“潜气内转”是也。

上片由实而虚,一会写定甫姊,一会是屈子姊,“便兰骚、能貌婵媛,未抵情至”两句本欲喷薄而出,但二片过片“垂老侯芭,载酒记省,怅华年逝水”将之弱化,转入思索与回忆中。

三片承接而下,重点写乡愁、国恨,把悲愤推向高潮。

末片由定甫姊弟事自然转入对自己早逝仲姊的怀念。

“此恨生离,未应得似”,“羁孤易感,情亲难再”,“况山河、风景而今异”几句更是家事、国事缠绕,突显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哀,最后以“填胸事往休论”化之。

除此之外,《莺啼序》(城阴万丝瘦柳),《莺啼序》(湖天听鹂载酒)和《莺啼序•拟赠彩云》等篇,亦写得哀艳动人,委婉层深,当属“哀感顽艳”之作。

龙榆生谈蕙风词:“综览全词,似多偏于凄艳一路,而少苍凉激壮之音。

”综观其《莺啼序》,词中无数丽字,伤时涕泪,潜气内转,哀感顽艳

蕙风词之所以具有“潜气内转”的艺术特色与“哀感顽艳”的艺术魅力,应与以下三点有密切关联。

首先,与蕙风重视布局和用笔的自觉意识有关。

《蕙风词话》卷一云:“作词须知暗字诀。

凡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也”,“词贵意多,一句之中,意亦忌复”。

其次蕙风强调对“真”的追求。

他认为词中“真字是词骨”,而且上文已引他对“哀感顽艳”之“顽”的解释,融“重”与“大”于“拙”中,而归于一“真”字。

再次,蕙风极端推崇梦窗词

《蕙风词话》卷二:“重者,沈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

”蕙风推崇“重、拙、大”之旨,认为梦窗词是其审美范畴的典范之作。

“其(梦窗)至高至精处,虽拟议形容之,未易得其神似。

颖慧之士,束发操觚,勿轻言学梦窗也。

”“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

”蕙风把梦窗词置于极高的地位,并反复申述非聪明,不要学梦窗,即使聪明人,也不要轻言学梦窗

而仅从蕙风的几首《莺啼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蕙风可谓善学梦窗而得其精髓者,蕙风无愧为聪明之士也。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惠玲(1973- ),广西桂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诗文和诗文批评;黎德锐(1953- ),广西桂平人,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和写作。

①除总集外,其他散见各种选本、别集的《莺啼序》词笔者没有进行统计,如赵闻礼所辑《阳春白雪》中,高似孙、徐宝之均有《莺啼序》,但未收入《全宋词》中。

参考文献:   [1]迟宝东.谭献的词学思想[J].南开学报,2005(6).   [2]谭献评.词辨[A].清人选评词集三种[C].济南.齐鲁书社,1988.   [3]谭献.箧中词[M].光绪八年刻本.   [4]吴梅.乐府指迷笺释序[A].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A]. 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屈兴国.蕙风词话辑注[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7]刘永济.词论(卷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徐轨.词苑丛谈(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四三三 词曲类).   [9]冯金伯辑.词苑萃编[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全闽诗话(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四二五 诗文评类).   [11]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二五七别集类).   [12]赵尊岳.明词提要(48种)•道援词一卷.惜阴堂汇刻本.   [13]潘慎.词律辞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4]沈雄.古今词话•词品[A].唐圭璋.词话丛编(一)[C].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田玉琪.词调莺啼序》小考[J].文学遗产,2003(4).   [17]左洪涛.《莺啼序》词调新考[J].中国韵文学刊,2005(4).   [18]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前言.巴蜀书社,1999.   [19]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1925.   [20]晏几道.阮郎归.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