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见证中国人大全历程]历程烤者见证

申纪兰,这位从太行山深处走出的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星转斗移:半个多世纪的春夏秋冬,半个多世纪的花开花落,犹如一株挺拔的青松,昂然于太行之巅,屹立于华夏之林。

申纪兰,一个响亮的名字。

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次数最多的劳动模范

申纪兰创造了一系列的令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曾被国际友人称之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她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江泽民同志称其为“凤毛麟角”。

胡锦涛、李鹏、朱�基、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

申纪兰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

然而。

就是她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农民.却创造了一系列的令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人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

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

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

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   从1952年她与李顺达同时被评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起,历经50多年起伏跌宕的政治风浪,她保持“劳动模范”的本色不变,她高扬的旗帜从未褪色,而且历久更艳。

1946年,17岁的申纪兰嫁到了山西太行山平顺县西沟村一户张姓人家,过门第六天她就下地干农活了。

此事引来了纷纷议论,村人认为她不守“男人挣钱,女人持家”的传统,太“离经叛道”了。

然而,在她的动员下,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了自家的小院。

她的行动为全村妇女打开了解放自己的大门。

马俊召是当年第一个被申纪兰劝说成功的妇女,那天一同下地的还有吕桂兰、张雪花。

时隔多少年马俊召对第一次下地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拿着镢不敢扛,害怕别人看见笑话,踮上脚尖跟纪兰去了,去跟男人一块干活。

”村里有一个叫李二妞的,是全村最胆小的女人,不论什么事,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偷偷瞟一眼丈夫,看丈夫的脸色说话。

村民们都说纪兰啥时候能让李二妞变了,那才是真本事!申纪兰三番五次地去给李二妞做工作,给她丈夫做工作。

终于,李二妞也拿起农具下地了。

她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儿就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

男人们不服气,男女双方就在田间展开比试:妇女也能耙地站耙;妇女间苗动作灵巧,又快又好,超过了男人;妇女还能和男人一样放羊……男人们终于服气了。

从此,西沟村开始同工同酬

秋后,合作社评出21个劳模,妇女占了9个。

1954年9月,申纪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5岁的她骑着毛驴出了大山,前往北京,这可是当时的平顺县长才能享受的待遇。

而“男女同工同酬”,也从她们的实践变成了人大会上的建议,进而写进了法律。

从1973年到1983年,她当了整整10年山西省妇联主任;从1983年至今,又当了25年的长治市人大副主任,她竟然执意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坐专车,现在还仍然耕种着自己的责任田。

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她又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多次当选全国妇联执委。

她曾代表中国妇女前往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访问,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她曾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同年,荣获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

在她辉煌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生之最一一她是中国资历最长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最老的劳动模范,男女“同工同酬”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政坛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在职官员,等等。

她是劳模,是名人,但她更在意自己的农民代表身份。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就要为人民说话。

把广大农民的心声带到会上,说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听,真正尽到我这个农民代表的职责”。

山西省一位领导曾就此评价她为:“文化不高水平高.职务不大贡献大。

”   1954年9月,25岁的她带着乡亲们的重托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中南海怀仁堂,她与1210名代表一起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当她第一次在会上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那一刻,她为自己是个农民而倍感骄傲。

1954年至今,除了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文革影响中断,她年年都到北京参加会议,行使着一个代表的职责,她的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越来越高,议案也愈加规范可行。

从第九届开始,她已成为我国连续当选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唯一一人。

申纪兰几十年如一日把农民的事放在心中。

每年到北京开会前,申纪兰总要把村里人召集到一起,请大家踊跃发言,然后她把每个人的意见与想法都记录下来。

连续几年,申纪兰把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土地、饮水、交通等关键问题作为议案提交上去,如今有许多议案已经落实。

许多不认识的人都视她为农民的贴心人,有问题就给她写信反映。

她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的同时,还把来信整理成建议。

几十年来,她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农村基础教育、腐败等问题多次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山西省一位领导曾就此评价她为:“文化不高水平高,职务不大贡献大。

”   从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60多年如一日,她为西沟而不为自己,坚持不懈为乡亲们做好事,在太行山上的小山沟里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和才智。

她以自己的朴实、勤劳,赢得了西沟群众的广泛赞誉,并在李顺达创办的合作社里干得非常出色,很快成了李顺达的得力助手,担任了副社长。

1953年,由李顺达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她认定了“共产党员就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要时时带头,处处带头,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她组织妇女参加劳动,争取同工同酬,并带领姐妹们努力生产,为改变西沟贫困面貌多做贡献。

即使在文革的动乱岁月里,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锄,地里的活。

乡亲们的事就是我的事”。

西沟村有一个“五保户”叫张买女,多年来,是申纪兰给她送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送去了人间真情和温暖。

申纪 兰看她没粮了,便买来并亲自给背去,看她衣服脏了破了,就亲自为她拆洗缝补,看她病了,就为她找医送药。

申纪兰自己铺着补丁摞补丁的床单,却把家中存的新床单拿去给她铺上,自己不一定每年置办新衣,却一定要为她每年买一身新外套,买两双新布鞋,每次外出开会回来,都要给她送去一份与婆婆同样的食品……。

张买女死后,又是申纪兰给她张罗安排了后事。

在日常生活中,申纪兰乡亲们办事总是乐此不疲,谁家有了困难,就到谁家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打架,就到谁家去调解;谁家外出办事遇到了难题,就去外面帮着疏通;只要她在家,乡亲们随叫她就随到。

1992年张建荣盖房摔断了腿,是申纪兰找上车,把他送到市医院,找来有经验的医生诊治,还守护了一夜。

村民张忠起第二天就要结婚,可女方听有人误传说他犯了法,公安局要抓他,张忠起百般解释,女方就是不信。

申纪兰去女方家力保,才消除了女方的担心……   1978年,她当选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

她说:“致富有先有后,但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西沟村民郭军显,小儿麻痹致残,家中生活艰难,她多次登门开导,鼓励他搞家庭养殖,还帮助郭军显找好场地,购来种兔、种猪。

后来郭军显养兔百余只,养猪50余头,年收入超过了上万元。

她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的,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她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她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她就外出采购;她把自己获得的全国“保护母亲河”波斯登奖2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   外地有难的人也常找上门来。

1999年四川一位60多岁的农妇慕名找到了她,说自己的女儿被县里一位领导的儿子霸占了,丈夫上访告状,反倒被这位领导的儿子活活打死,六七年来当地没人敢管。

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她把问题反映给了有关部门,不久,就收到了这位农妇的感谢信。

邻县有两位农村妇女找上门来反映,她俩的一位亲属,因车祸死亡,但肇事者单位迟迟不按交通部门的处理意见赔偿,于是来找申纪兰

她认真听了叙述后,就去找市里领导,问题很快解决。

一位吕梁来的妇女,丈夫吃了冤枉官司无人管,就坐了两天两夜的车找到了申纪兰

她把状子收下,让这位妇女在自家吃了饭,还给了其100元作为回家的路费。

为了百姓的事,她搭上时间贴了钱,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子女,冷落了家庭。

她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群众而不为自己,在太行山上那小山沟里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和才智。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

是我离不开西沟

”半个世纪以来。

她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带领群众走出贫困,奔向富裕,谱写了一曲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时代之歌   国人的官本位思想往往较重,有权就有一切的“官”念毒化了一些人,有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丑态百出。

但也有不想做官的人,可她却是目前中国地市级以上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在职官员。

1973年省委让申纪兰担任省妇联主任,正厅级级别。

当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她说:“我的级别在西沟,我的户口只能留在西沟

”1983年,她坚决要求卸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回西沟劳动。

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   其实这10年中她也没有真正离开过西沟

每次去省城开会,都是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

她担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连任至今,同样还是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

名气大了,但申纪兰的劳动本色没有变。

上世纪70年代,她到省城做“官”,不仅户口仍留在西沟,而且每年有半年时间回西沟参加劳动。

之后,她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仍在西沟种着一亩四分地的责任田。

“不劳动,还算甚劳模?”熟悉申纪兰的人都记着她这句格言式的话。

1993年,申纪兰看望薄一波时,薄老动情地说:“你是一位好党员,西沟条件那么差,你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啊!”   她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使西沟的山绿了,地肥了,面貌变美了,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了一个农林牧副工商全面发展的新西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很快完成了一个从农业劳模向现代企业家的角色转换。

“要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得满世界想办法。

”1984年冬,她和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乡镇企业,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让西沟的干部眼热心跳。

从此,她上北京,下江南,跑项目,跑资金,引人才。

1985年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开始兴建铁合金厂。

1987年10月,总投资150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建成投产。

这是平顺县创办的首个村办企业。

之后,又接连办起了磁钢厂、饮料厂等好几个骨干企业。

1998年8月她又第一个走出大山,在太原创办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

1995年,她又组织360万元建成了3200KVA2号炉,并对1800KVA电热炉进行扩容改造,2003年又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铁合金厂3号、4号电热炉。

这一项目,为西沟村增加利税1300万元,安排剩余劳动力200人。

在她的带领下,西沟村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闪亮点,突出抓了绿色产品、青色产业和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初步形成了以核桃露、松蘑菇、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品,以建材、硅铁、电石为主的青色产业和以“西沟、纪兰”名人名村为品牌的红色旅游。

进入新世纪,她不断加大思想解放力度,跳出西沟发展西沟,在太原开办“西沟人家”一部、二部、三部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山西纪兰房地产开发公司、山西纪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新格局。

一年年的努力,西沟村逐步实现了综合发展。

2006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

她为西沟全面建设小康确立了的“绿色西沟,工业西沟,旅游西沟,现代西沟”的新目标正在变为现实,一个小康西沟正在建成。

因为平凡,所以辉煌。

申纪兰身上几乎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流光溢彩的传统美德:勤劳、谦虚、勇敢、忠诚……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平凡的可贵人性,才有了其不凡的辉煌人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