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需要“防辐射大法”吗

天然辐射防不胜防,也无须去防;人工非电离辐射则不会影响健康。

毕业论文网   近些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防辐射”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各种“防辐射大法”层出不穷,比如什么“戴面罩防辐射”“用完电脑洗脸防辐射”“办公桌旁放仙人掌防辐射”“吃香蕉防辐射”等。

妈妈作为受保护人群,似乎更应该是防辐射的重中之重。

在某宝随手一搜“孕妇+防辐射”,瞬间就会跳出100多页各种各样的小马甲、小肚兜,便宜的也要几百大洋,有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坚持“买!买!买!”如果某天你穿件这样的小马甲上班,一定会有不少热心的同事挤眉弄眼:“是不是有情况了?”可见,这个小马甲几乎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孕妇标配”了。

那么,孕妇防辐射服真的有用吗?   辐射伤身前提是“足够强度”   首先,什么是辐射?其实,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会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向外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就称为辐射

说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辐射源哦。

但不同的辐射能量大小不同,对生物体的影响大有不同。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量较大,在足够强度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杀灭、损伤细胞,或者改变DNA结构。

但请注意,前提是要在“足够强度”下。

电离辐射的计量单位是西弗。

为了让大家对辐射强度有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这里举几个例子:   正常人体内钾元素每年产生的电离辐射:0.39毫西弗。

做一次胸部CT受到的电离辐射:5.80毫西弗。

核医学医生一年内允许接受的辐射剂量上限:50毫西弗。

作为辐射相关工作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的辐射剂量或高或低,一般并不会达到上限限制,但肯定高于普通人群。

然而,我们这个群体的癌症发病率却并没有高于普通人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上各处本底辐射强度并不一致,有些被称为“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的辐射强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几倍至几十倍。

比如我国广东的阳江,美国的科罗拉多。

但是,这些地区辐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提高,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反而下降了。

科学家称之为“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

欺骗感情又浪费钱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不来医院做辐射相关检查,平时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工辐射(比如各种电子屏幕、wifi等)几乎都是非电离辐射能量不足以破坏生物分子的化学键,这似乎就不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

但在1988年6月,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美国工业医学杂志》上一篇名为《孕期女性使用电子屏幕流产、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系》的文章指出,在怀孕头三个月每周接触电脑/电视屏幕超过20小时的孕妇流产率比对照组高。

这个结论后来演化出许多版本,出现在各?N防辐射产品的宣传里。

但是,这些宣传材料无一例外地自动忽略了原文中的另一句话:“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电子屏幕产生的辐射流产率提高之间有直接联系,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可能的因素。

”   我们再来看一篇发表在1991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电子屏幕与自发性流产的关系》。

它是迄今在这个方向研究规模最大、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研究者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4年跟踪,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一半不在。

在这4年里,有730人出现了882次怀孕。

对照组相比,工作在显示器前的女接线员会受到较多的低频辐射(其他类型的辐射没有区别),但是两组女性在流产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其他同类型的研究还有不少,但迄今并没有发现非电离辐射会给孕妈妈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说,坊间流传的各种“防辐射大法”其实都没有意义。

哦,对了,多吃香蕉还会轻微提高你体内放射性钾40的含量呢。

总之,天然辐射防不胜防,也无需去防;人工非电离辐射则不会影响健康。

所以说,孕妇防辐射服真是个欺骗感情又浪费钱的东西呢。

大家有钱还是花在其他地方吧。

郑?遥?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北京核医学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参与编纂《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核医学科诊疗常规》。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研究成果数次被代表核医学最高学术水平的北美核医学年会和欧洲核医学年会邀请做口头报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