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吗啡或普通镇静剂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症监护病房;异丙酚芬太尼镇静

摘要:目的 比较异丙酚吗啡或普通镇静剂对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械通气时间及住外科ICU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随机将113例住SICU的常规非感染术后患者及急性创伤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异丙酚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B组使用吗啡持续静脉泵入;C组使用杜冷丁加安定间断肌肉注射。结果 A、B、C组SIRS的发生率分别为41.18%、35.29%、82.35%,A、B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1),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和C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住SICU时间缩短(P0.05)。结论 使用异丙酚芬太尼使用吗啡进行有效的ICU长程镇静和镇痛,可以明显减低机体对打击的应激反应,减少SIRS发生率。尤其使用异丙酚吗啡和普通镇静、镇痛治疗明显缩短患者上机时间,缩短住SICU时间。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症监护病房;异丙酚芬太尼镇静

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分组使用异丙酚吗啡或普通镇静剂,将三种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下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SICU时间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2年中住SICU的常规术后非感染患者及急性创伤的患者共113例,剔除脑外伤或昏迷的患者。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在患者转入SICU时抽取事先准备好的信封(内装有分组案和推荐的药物使用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共39例)、B组(吗啡持续静脉泵入,共37例)和C组(杜冷丁及安定间断肌肉注射,共37例)。A组3例和B组2例有房颤,无法准确计算心率,故排除;A组2例,B组1例和C组2例在24h内因失血性休克二次手术,故排除;C组1例因入SICU不到24h死亡,排除。最后每组均为34例。A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6±4.12)岁;B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9±3.95)岁;C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7±4.2)岁。各组性别及年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普通术后患者各为20、22、22例,危重患者各为14、12、12例(P0.05)。A组患者APACH Ⅱ评分(即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18±0.92,B组15±0.80,C组16±0.91,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比率为72.22%,B组为68.18%,C组为74.42%,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给药方法 A组:异丙酚0.3—4mg/(kg・h)、芬太尼0.3—4μg/(kg・h),使用静脉微滴泵持续静脉泵入;B组:吗啡10—20mg/24h,使用静脉微滴泵持续静脉泵入;C组:杜冷丁25—50mg/次肌肉注射,安定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时追加注射次数。所有药物剂量的选择,均需以最小剂量使患者Ramsay镇静等级始终保持在2级,而各组药物剂量随患者镇静水平随时进行调整。对于A组和B组患者每4h评价1次镇静等级,随时调整剂量,以使患者达到Ramsay评分2—3级的镇静标准。C组患者则在患者主观感觉到疼痛时间段给予常规镇静、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查常规非感染患者术后及急性创伤患者入院后48h内SIRS反应的情况。为尽量排除感染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观察时间限定在入SICU和发生院内感染的48h之间,故仅观察48h。各组均每24h评价患者满足SIRS的项目有多少,按SIRS诊断标准[1],如满足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记为(+),满足一项或零项的记为(—)。同时统计分析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d)和住SICU的时间(d)。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