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百色市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与特点,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影响,并从社会保障制度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从制定政策、探索养老新模式、注重医疗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构建、完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百色市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1.78亿,是世界上唯一超过1亿的国家[1]。

本文主要以欠发达地区百色市为例,根据百色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55万人,占13.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6万人,占9.3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3个百分点[2]。

可见百色市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对欠发达地区百色市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1 百色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特点   1.1 老龄化人口总量大   从百色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市总人口为382.6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5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6万人。

1.2 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伴随着百色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趋势,百色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主要表现为:一是少年儿童持续下降。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为74.17万人,占21.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15个百分点。

二是老年人口数逐年上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55万人,占13.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6万人,占9.3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3个百分点。

百色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远高于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也高于国际标准的7%。

以上数据表明,百色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1.3 人力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   百色是在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处于温饱阶段面临人口老龄化的。

百色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初期(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871元,2014年百色市全年生产总值(GDP)917.92元,人均GDP仅为27470元,仍然远低于广西区的人均GDP水平(35345元),更是比全国人均GDP水平(46652元)低了19182元。

由此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化,百色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老龄化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   2.1.1 发展不平衡   百色市养老保险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面远低于城市,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一些个体,低收入工作人员却仍然排除在制度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2.1.2 覆盖面小   近年来,百色市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的参保率也相对较高,但离全覆盖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

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人还没有列入养老保险的范畴,这这些人又恰恰是最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体。

由于养老观念的滞后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即便工作人员不惜劳苦进村入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保,但有些民众反而有抵触心理。

2.1.3 保障水平低   百色市属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其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

养老给付金和政府补助金均相对较低,亟须提高养老金待遇和政府补助金,提高人民群众养老保障水平。

人口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总量的增加,这也意味着劳动人口数量和比重下降,一方面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数额,另一方面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从而降低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2.1.4 个人账户存在空账问题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出现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由于部分退休者没有个人账户的资金,又要按标准发放养老金,而社会统筹资金远远不够支付,这就造成了养老金有名无实,空账运行的状况。

2.2 机构养老方式存在缺陷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使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增大。

机构养老处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地位。

近年来,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取得较大的进步并日趋完善,但同时也存在著不可忽视的问题。

2.2.1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且资源利用率不高   庞大的老龄人口总数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尽管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支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但机构养老服务依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老年人仅占老年人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

一方面存在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很低,床位闲置率很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3]。

2.2.2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   老年人抵触养老机构的原因是其没有家的温暖和自由。

养老机构孤独而标准化的集体生活,往往只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物质需要,很少关注到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特别是精神支持和亲情滋养。

关注老龄人心理健康需要,根据他们心理健康的特点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是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重大问题。

2.2.3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缺乏   百色市人口老龄化存在高龄化的特点,再加上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各项“老人病”患病率高,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是数量供给不足,一方面是质量不高,大多数老年护工缺乏相关经验和教育背景,这极大地影响了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

专业人员的缺乏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老年护工待遇和职业声望均较低,这与其又苦又累的工作性质并不成正比。

提高机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其成为职业化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2.3 贫困老年人基本生活有待改善   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脱离了生产领域,收入微薄甚至没有经济收入,再加上体弱多病医疗费用往往很高,致使老年人消费远远大于支出,生活水平往往很低,陷入贫困状态。

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得有提供充分的保障,排除在制度之外的老年人口更是贫苦,只能依靠社会和政府支持维系生活。

2.4 老年人病患就医难,救助特困老年人医疗制度不健全   老年人患病具有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多,多病共存,并发症多,病情变化迅速,长期失能多的特点,看病难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精神困扰。

老年人岁数大,体质差,疾病多,诊断难度大。

许多小型医疗机构都敬而远之,到大医院看病往往需要排队,老年人“站不住,吃不消,等不及”,往往出现“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其中特困老人的就医难问题尤为突出,救助特困老年人医疗制度不健全。

农村五保制度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低,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更不谈有财力进行就医保障

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保障到特困老人,对于没有缴费能力的特困老人,尤其是在中央补助范围之外的老人,则暖气内不能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也难以解决全部特困老人医疗问题,许多地方没有形成系统的医疗救助制度,造成大量老年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救治。

2.5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健全   近几年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老年期心理及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大事。

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却较少,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支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健全。

3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对策   3.1 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家庭养老保障机制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一代过早进入“空巢老人”阶段,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义务,家庭负担加重,且往往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使得子女在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再者,由于各类文化的冲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家庭责任观念、义务观念逐渐淡漠,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降低。

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例如,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对中小学生,职工进行敬老养老教育,使得敬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从而驱使人们真正做到敬老养老;帮助家庭成员解决一些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为老人提供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健康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咨询和上门指导服务。

3.2 发展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探索养老新模式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建立城乡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村,通过兴建村老年公寓、幸福院及配套服务设施,实行集中居住式居家养老,让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建设,发展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改变供不应求求的现状,满足地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4]。

3.3 提高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长期照料老人的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长期医疗护理及康复问题,存在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的现状。

尽管社会保障部门在老年人养老医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

3.4 发展各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   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保障水平低,制度的不完善的缺陷,所以应当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没有保障到的部分。

如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尽管其发生概率低,但费用很大,而超过规定限额又不在医保的保障范围内,这就需要补充医疗保险的介入,减轻个人和单位的经济负担。

3.5 完善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医疗救助基金支出方面大幅度增加,救助人次呈不断不断上升趋势,然而这一提高仍然无法满足当前需要救助的大群体,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

扩大救助范围,让更多人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口纳入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医疗救助标准,让贫困老人真正“老有所医”,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百色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阳立君,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保障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5(3):40— 41.   [4] 穆光宗,我??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2):31— 38.   [5] 陈友华,苗国.老年贫困与社会救助[J].山东社会科学,2015(7):104— 11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