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专业比较文学期刊。期刊自创刊以来,见证了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和轨迹。异域形象学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主干上就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而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历程则可以透过《中国比较文学》期刊得到一个大概的描画。

关键词:异域形象学;中国想象理论

一、异域形象学概述。

异域形象研究是一种从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又可以称作形象学,文学形象学。从90年代之后,异域形象学才开始慢慢进入我国的比较文学界,也自此为我国比较文学领域打开了新的局面。

形象学中的形象,指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中以及其他精神产品中,作家个人和集体所塑造、描述、阐释的异国异族形象”,一般来讲我们研究的是存在于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这些异域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中国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如“西方女性在晚清”、“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等等;第二,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如“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十八世纪俄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等;第三,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外国人形象,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西班牙人形象等等;第四,华人“自塑形象”,如“北京人在纽约”;第五,外国人的“自塑形象”,如“法国人在上海”、“美国人在北京”等等。因此,巴柔认为,在比较文学意义上,意象意义的实质是“文学”或“非文学”两种类型的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异域形象学的研究主要是注视者从一方的文化模式关照另一文化模式,也就是通过“他者”来研究“自我”,从而创造出形象的文化含义。这种文化含义既关联着历史层面的现实有联结这审美层面的形象本质的东西,这就是异域形象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了。目前我国的异域形象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想像理论研究,如“卢梭笔下的中国想象与描述”;二是海外作家文本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如“埃萨·德·克罗斯笔下的中国形象”;三是词汇研究,如“西方文学中出现的翻译的中国形象”;四是游记研究,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江南形象”等。

二、形象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一)《中国比较文学形象研究梳理。

自1984年创刊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可以说是能够反映整个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学术变幻历程的一个刊物。1984年初发行的时候是一年一册,至1994一年两册,而从1996年开始,《中国比较文学》固定为季刊,一年发行四册。异域形象学的理论进入中国恰好也是在90年代以后,1994年第一期的《中国比较文学》就有发表过一篇名为“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形象中国龙”的文章,可以认作是《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异域形象研究的文章。

此后,国内关于异域形象學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中,从1994年一直到2004年,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关于异域形象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上,但并没有突增的情况出现,数量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内容除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如“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等等之外,还包括海外作家文本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国作家文本中的异域形象研究,如“平托《远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对谈·被撕裂的痛苦·异国形象——从《梅红樱粉》”等等;华人“自塑形象”和外国人“自塑形象”,如“北京人在纽约”、“乔伊斯在中国等等

到2005年开始,关于异域形象学的研究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了比较文学界对异域形象学的关注度增加了。从2005年至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发表了有44篇形象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除了之前提到的之外,还有游记研究,如“从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记与‘浪漫法兰西’形象的生成”;语词研究,如“对曾纪泽使法日记的形象研究:以语词为中心”等等。对异域形象学的研究不再仅仅束缚于人的概念,可以是景物、风俗描写,也可是观念、言辞,这种拓展不单单是研究范围的扩大,更是研究视野的扩张。

(二)异域形象学中的外来想象理论研究

当代形象学是十分重视想像理论研究的,在《中国比较文学》发表地研究成果中也有鲜明的表现。20世纪40年代,传统形象学奠基人让·玛丽·卡雷对传统形象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卡雷认为,形象也是一种想象,不仅是对作家来说这是一种想象,同时也是全社会对这一主题体的想象。当代形象学创始人巴柔则提出了“社会总体想象物”的概念,莫哈先生把它等同于文化生活领域。可以说,它“是对一个社会(种族、教派、民族、行会、学校等)的集体描述的总和,它既是组成也是创造的”。也就是说,社会想象物是可以代表异域形象的历史维度,它是在社会、历史、心理和哲学层面上对形象的深化,因此它是历史性的。内源性的(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抽象的(具有普遍性和高度普遍性的代表性),象征性的或隐喻性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话语、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之下,究竟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民族或文化圈中形成一个异域形象的了。

在《中国比较文学》中,以想像理论为主的研究论文有八篇,有对想象理论阐释,也有对想像理论的具体运用,如“卢梭笔下的中国想象与描述”、“莫言与刘震云对西方传教士的互文式想象论”等等。到2016年和2017年,想像理论研究在整个当年的异域形象研究中占绝大部分,人们对想像理论的关注应该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在对《中国比较文学》期刊中中异域形象学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后不难发现,随着比较文化研究的大势,异域形象学也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以2005年为界线将其可以分为前12年成长阶段和后13年的丰富发展阶段,异域形象学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逐渐丰满起来,也给比较文学界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发展视野和角度。

参考文献:

[1]孙良好.周作人笔下的日本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4(1):108—118.

[2]陈晓兰.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J].中国比较文学,2004(1):149—161.

[3]钱林森.卢梭笔下的中国想象中国描述 [J].中国比较文学,2014(3):75—83.

作者简介:

颜佳丽,女,1995年4月,民族:汉,江苏镇江人,硕士学位,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