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客观地谈谈相亲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传统的相亲来寻找伴侣,而是幻想着在某个美丽浪漫的日子里偶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半。

难道相亲找来的爱情没有不期而遇的爱情更加真挚和可靠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差异呢?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

毕业论文网   爱情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高级情感。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爱情的特征,我们经常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以及处于热恋期的双方会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一切,以及为了爱可以做任何事情,相信爱可以战胜所有的阻碍和困难,等等。

既然爱情是浪漫的,那么我们就不期望我们爱情是出现在彼此约定好的时间和地点里出现,因此就对传统相亲持有偏见。

第二点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自由的,有对自己事情的选择和决定权,不希望我们的人生被父母或其他亲人所规划好。

所以,对待婚姻这件大事情上,我们的这种自由感会更加强烈。

而传统的相亲模式会使我们产生一种不自由感。

第三点就是我们对命运的偏好。

命运也就是有上帝或者老天爷所安排好的,既然是他们安排好的,所以我们就听从并相信他们的安排就可以了。

但是相亲则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被自己父母或者亲人所安排了,很显然,虽然他们是我们很重要的亲人,但是他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们不是万能的上帝。

相亲和偶遇是两种不同的印象加工方式。

可以简单地说,相亲属于整体优先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生活中相遇相识属于局部优先的自下而上的加工。

所谓自上而下的加工就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一般的知识开始的,比如对方的学历,年龄,工作,家境,等等。

而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从事物的某一个侧面开始认识事物。

由于在相亲中,我们是先知道了对方的一些硬性的条件,那么我们就会带着属于这些人的相关信息来认识对方

某些情况下,有些年轻女孩子对父母所在乎的对方的物质和权力是比较反感的,而往往这些方面是父母所十分在意的,所以相亲之前这些很好的条件就被父母反复重复和强调,这样更增加了当事人的阻抗心理。

因此带着不好的整体印象和阻抗的心理,我们就去参加了相亲

心态决定我们的看法,我们的心态就是不平衡的,所以我们就更不能客观评价相亲的对象,而很快加以否决。

而如果是我们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人呢,就不一样了。

我们虽然每一人都有自己的阿妮玛或者阿妮姆斯,也就是理想的异性形象,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一些事情,而有些人就??走进我们事情和记忆之中,从而形成了我们的某种情感。

当某种很好的情感产生时,由于晕轮效应的存在,我们就感觉这个人十分的美好,是我们要选择的对象了,而忽略了有时候他们会与我们对理想异性的要求并不是完全符合,但是爱情是情感,并不能完全由理智决定,所以姻缘就产生了。

例如,我们有听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富家女孩子喜欢上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农村年轻小伙子

假如女孩相亲遇到这个小伙子,或许对这小伙子偏见很多,当然实际上她也不会和这样的小伙子相亲

但是因为她和他在生活中相遇了,所以情况就变了,也许她发现并被小伙子的真诚憨厚和朴实的特征所深深吸引而毅然决定要和小伙子在一起。

其实是同样的一个人,但是我们相遇的方式不一样,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

传统的相亲一般都讲究一个匹配,男女双方相貌和家境的匹配,这种匹配也可以称之为相似性

决定婚姻幸福与长久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是指双方的价值观,兴趣,人生态度等。

相似性为什么会成为决定婚姻幸福与长久的因素呢?首先我们每个人最认同的都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最爱我们自己,那么我们也会爱与我们相似的人。

另外相似性会使我们彼此之间有一个交谈的基础,相似的人可以共同做很多事情

还有我们可以从相似的人那里得到支持和认同。

相似性的产生是很复杂的,但是一般认为环境如果很相似的话,相似性就更容易产生,毕竟我们都是受环境熏陶和影响的。

相亲中的匹配中包含了相似的可能性,比如地理环境相近,或者是家庭教育方式相近等等所带来的相似性

其次,由相亲而结合的姻缘,我认为,由于条件是父母都彼此同意的,所以在结婚之后就不会因为婆婆讨厌媳妇或者丈母娘不接受女婿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减少了婚后的一些因为父母问题的家庭矛盾。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假设。

所以,看起来传统的相亲模式并没有那么糟糕,它还是有着合理性在里面的。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的方式遇见了对方,只要彼此真心相爱都可以开车美丽的爱的花朵来。

爱情需要自己好好把握,也需要好好经营,祝福每一个都能找到自己的真爱。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