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 怎样培养和造就权威评论家

翻开中国报刊史,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新闻评论家,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加大力度、新旧机制发生重大转换的当代却鲜见权威新闻评论家。

而且,我们看到的是新闻单位评论员缺乏这样一幅画面,据专家估算,在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之中,能愉快地胜任评论撰写工作的只占百分之四至五而已。

而这百分之四至五,又大都是老的新闻工作者,年轻的评论工作者微乎其微,后继乏人。

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如果按工作重要程度分工,一般按评论员、编辑、记者这样的顺序排列,可是名不副实,如果由编辑部内的同志自由选择工作,顺序又会颠倒过来:记者、编辑、评论员。

最重要的工作成了人们最不愿干的工作

新闻系毕业的新闻研究生、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和比较适合做评论工作的,如果不是硬性分配和出于其他考虑,往往也不会自觉操起评论之笔。

"(李德民《新闻评论探索》)   是不是在当代不需要权威新闻评论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新的时代赋予新闻评论家更重要的职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及思想文化传播,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声音,无论是迎接挑战,还是完成任务都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的。

因此,培养一批权威新闻评论家,是我们能否守住思想舆论阵地,使受众免受不健康思想毒害的重要举措。

既然如此,那么在当代如何来培养造就权威新闻评论家呢?   其一,要提高评论员的地位。

如今的新闻评论创作处于"成本—收益"不对称状态。

新闻评论的写作难度很大,因为它是新闻的概括和提高。

新闻主要以反映新闻事实为目的,而新闻评论则需要通过作者的思考,将高度概括和浓缩了的观点、立论提炼出来,进行分析论证,做到以理服人。

人民日报前社长邵华泽也认为"一篇评论所包含的劳动量很大"。

1978年8月胡乔木在筹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时说:"新闻评论工作,是不容易做好的。

"而且,新闻评论涉及的大都是政治问题,加上它在新闻工作中处于旗帜和灵魂的地位,评论员们所承担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同时,新闻评论不大叫座,引起热烈反响的较少,这种情况影响了一般人对评论的看法。

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时下风气,一提某某是搞评论的,虽不至于当面摇头,但语含讥讽则是常有的事。

"因此,提高评论员的地位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程世寿、胡思勇《当代新闻评论写作》)   其二,应允许评论员文章署名

在我国,报纸新闻评论是不署名的。

评论员写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即使全国报纸都转载,人家也不会知道是谁起草的。

而记者写出一则好消息,一篇好通讯,这里转载那里转载,作者一下子就随之名扬四方了。

这种状况使评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荣誉感也不强。

久而久之,他们成为生产"标准件"的"评论机器",造成大言论质量下降,精品匮乏。

一旦新闻评论可以署名,就会使评论员密切关注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应,关心自己作品的社会影响,大大提高写作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大言论质量和造就权威新闻评论家的目的。

其三,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确有研究并有相当写作能力的作者,应该在报纸、广播、电视上为之开辟言论专栏。

由于言论专栏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篇幅,并有相对的独立性,很容易吸引读者。

如果评论员写的评论确实观点新颖而正确,论据充分而实在,说理深刻而透辟能够解答受众的疑问,获得受众的赞同,打动受众的心灵,那么他的评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某种权威性,他本人也就成为权威新闻评论家。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