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探析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而与新生代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并以教育公平的视角,阐明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留守子女 教育现状 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4—01。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使得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群体成为了令人关注的新焦点。与老一代农民工一样,新生代农民工也受到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分割状况及城市生活成本的限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抚养。关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教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

1.父母相对比较重视子女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上较老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希望子女能够受到较高层次的教育,以知识改变命运,避免子女走自己的老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大部分人缺乏对子女教育的科学性思考,发展观比较片面,尽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期待,但是在子女的日常学习历程中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很难提供多元的发展建议。

2.隔代抚养使得子女教育偏离正常轨迹。

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大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由于客观的原因,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放纵溺爱,留守子女的生活缺少限制和约束,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的滋生。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少能够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只习惯于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长此以往,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就会偏离正常轨迹,在学习上缺少兴趣和章法,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能力和效果明显不足。

3.心理障碍、行为偏执问题不容忽视。

亲子教育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成长中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父母子女分离给孩子教育问题带来最大的麻烦就是孩子自幼失去了亲情教育,失去了爱的环境的熏陶。尽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的照顾监管,但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一些麻烦事情就会显得柔弱无助,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变得不愿与人交流,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易冲动,情绪消极,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行为偏执,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档案,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熟知“留守子女”的个人与家庭状况。每个学期初,学校都要进行全面性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分班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档案,登记好留守子女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务工地点、务工所从事的工作、家庭生活状况、主要托管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资料,便于教师在日常教学及活动中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关注,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在掌握留守儿童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爱春风化雨般的感知效应,将特别的爱给“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这一特别的群体,为他们创造特别的表现机会,让留守子女在学校和班级里感受到特别的亲情和温暖,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2.做好外出家长的联络工作,让留守子女沐浴在父母亲情的阳光中。

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与家庭、父母亲情密不可分。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外出家长的联络工作。首先要通过电话、春节父母归来时的家访等渠道,给留守子女父母讲明挣钱与孩子成长的的利害关系,让新生代农民工知道亲情关怀对孩子身心发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当父母的不应该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应该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其次,建立留守子女家庭联系卡,定期将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以联系卡的形式邮寄给外出务工家长,让他们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及时化解留守子女的各种情感迷惑。第三,在班级设立留守子女亲情电话”,让他们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倾诉,使每个留守子女都能够感受到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自己依然每天都沐浴在父母亲情的阳光中。第四,利用高速快捷的网络媒体,创建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家长QQ群或微信群,举办网上家长会,构架起家长与学校之间无时空限制的沟通网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3.强化留守子女监护人的培训,为留守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子女而言,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关爱有限,他们的生活关照、情感寄托、行为监督都要依赖父母指定的监护人监护人留守子女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这些少年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监护人的素质对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针对许多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意识淡漠的现状,学校应举办监护人培训班,向他们传授留守子女生理、心理常识,讲述留守子女教育的科学方式方法,反馈留守子女的在校表现。通过培训提高监护人的自身素质、更新监护人教育观念,引导监护人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拉近与被监护人的心理距离,营造出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消除留守子女亲情的心理饥渴,优化留守子女教育和成长环境。

4.实施爱心结对帮扶,营造对留守子女多方关爱的和谐氛围。

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爱心结对帮扶。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与留守子女的“1+1”结对帮扶,教师以“代理家长”的身份加强对特定留守子女的监管,在情感上给予慰藉,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弥补留守子女家长管育的空白。二是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几+1”、“手拉手”活动,鼓励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交朋友,邀请留守子女到家里做客,同学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打破留守子女内心存在的孤独和芥蒂,促使留守子女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过程就应该像知时节的丝丝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子女的心田。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平性才能得以体现,每个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才能像他们的同龄人一样成长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苏涛,张明,胡静.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变化初探[J].江汉论坛,2013(03)。

[2]雷万鹏.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

[3]张素芬,刘建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析[J].都市家教,2014(09)。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