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2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JOA评分13~16分,平均13.2分,其中优8例,良4例。结论 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是一种高效、可靠、微创的方法。

【关键词】 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脊柱融合术。

传统的颈椎前路手术前路减压后多需切取自体髂骨植骨,使施术椎节融合,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术后都面临着诸多并发症。近年来,椎体融合器技术发展较快,并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自2004年2月~2006年4月,我们对 12例颈椎病患者共15个椎间隙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的入选标准:症状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加重,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并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者;原有颈椎病史、在外伤或其他原因作用下症状突然加重者。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46~75岁,平均56岁。脊髓型颈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颈肩痛12例,上肢和手指麻木、肌力减弱6例,胸部束带感4例,下肢感觉和肌力减弱9例,Hoffmann征阳性8例,Babinski征阳性7例,髌踝阵挛阳性7例。全部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RI检查。X线片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变直或颈椎后凸8例,椎间隙变窄12例,骨赘形成9例。MRI检查T2加权像示椎间盘信号强度减低,间盘突出,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其中8例伴有受压节段脊髓高信号改变。病变节段:单节段8例,2个节段3例,3个节段1例。神经功能评定:JOA评分5~12分,平均7.4分。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颈丛麻醉,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切口,沿血管鞘及内脏鞘之间进入颈椎椎体前,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确定病变椎间盘。利用颈椎椎体牵开器撑开椎间隙。尖刀切开椎间盘纤维环,用颈椎小刮匙沿纤维环与椎体终板骨皮质之间小心剥离,不破坏椎体上下终板皮质骨,髓核钳清除髓核及纤维环,用超薄型颈椎枪式咬骨钳将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及后纵韧带咬除,使脊髓彻底减压。试模测量后,选择大小合适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融合器空腔内填入局部减压骨赘碎骨或于髂骨处开槽取少量松质骨并将其压紧填满,置入椎间隙,松开颈椎椎体牵开器,冲洗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JOA评分[1],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0%;无效:改善率25%。    2 结果   手术时间75~150min,平均每节段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2~3天患者可下地活动,颈托支具固定 3 个月。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JOA评分13~16分,平均13.2分,其中优8例,良4例。植骨在4~5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术后1例三节段者生理屈度变直,2例相邻双节段者在术后5个月内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无移位及滑出现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