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拳谱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特别说明,本拳谱原为“正宗少林拳经”之内容,乃本人在1992年无意所得,仔细一翻,此发黄手抄本竟是“乾隆四十九年”之物。

因本人对文言文研究不深,故苦研十年悟之甚少,今特奉献给武林同道,以示无私之怀。

歌诀:百拳之法,以眼为纲;反侧前后,求察阴阳

浑身着力,脚跟乃强;起伏进出,得先者王;拳无寸隔,沾衣便亡;腰无少主,巧终狈狼;如钉如矢,紧倚门墙。

自顶至足,节转轮防;接应变换,无仇为良;八锋不挠,随颠随狂。

其一则:百拳者,诸家之拳也。

眼为尊,谓精神巧处全在眼上。

如天上有日月,凡来去隐横,直、斜、正无不照彻于人。

对敌时,或开或闭,或虚或实,或高或低,俱要一眼观定,然后进破,自无不合。

故先贤曰:“由诸心而发诸手,眼为尊焉。

”   其二则:反侧前后者,谓人立身、立足之法,不外四字也,人一身宁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

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

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

”又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相生之妙也。

”   其三则:能明阴阳,则当察其用力,其言浑身着力也。

自顶至足,须要一片,又要在一时,若不在一时,自己先有弊病,当知真实虚败之理也。

其四则:拳无寸隔者,见肉锋伤之谓也。

沾衣便亡者必沾着身体,而我则不可稍缓也。

其五则:起伏进出者,乃势所用之法,申言阴阳之用,不是另立一门路也,诀言得先者王。

诀言以快为主,不可濡滞也,然不是先去打人道理,是我先有顶防攻诱之备,谚曰“快打慢者”即此谓也。

其六则:动静俱发乎腰,腰无所主,则病生焉。

上下无力无势,进退展转不顺,虽有至巧亦无所用,须要得乎屈伸之妙,刚柔之法,斯为贵也。

其七则:顾定对定,内中一切门户,为贵者,谓紧倚内门也。

内中门户,明如指掌,敌一动移,即紧就促倚之,纵技有揭天掀地之能,亦无所施其施。

若徒外势,安得称为上等之法?故学者,“内门”二字,宜逐一摩究也。

其八则:言自顶至足者,节转轮防之谓也。

凡人进身,动以立势,静以潜形,直为进步,闪为进出,俱要节节转换如车轮之状,其皮骨筋脉,皆要一顺为妙。

其九则:言必接应变换相连,应用之玄机也。

彼来入外门则接之,入内门,则连而应之。

其不可攻者,顺而变之;其不可变者,则诱而换之,皆“机”字之玄也。

识破“机”字,方称上等“法”字。

其十则:言八锋不挠者,非八面对敌之说,乃配合身法之妙也。

我身之锋有八利焉,手、肘、肩、臀、臂、胯、腿、脚是也。

以我之锋,攻彼之钝,则无往而不利矣,故琢磨者,虽颠而实不颠,虽狂而实不狂也。

以上为少林身法之十则,竟与“心意九要论”和“轨迹拳学之理”相通,实奇也。

另:本人拟将其它内容再献,如交盘口诀、百法同源、身法指要、拳法备要、死手解救提劲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