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_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故事,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你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的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退避三舍主人公先轸的故事:怒斥襄公

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然而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退避三舍主人公楚成王的故事:遭子逼杀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楚成王没有听从,仍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证实,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芈(《史记》误作楚成王的妃子),故意对她表示不尊敬。商臣听从潘崇的计谋照做。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潘崇说: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逃亡出国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

同年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十月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杀。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楚穆王即位后,给楚成王上谥号称为成王。

退避三舍主人公晋文公的故事:文公逐麋

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晋文公开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晋文公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晋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 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晋文公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看过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的人还看了:

1.兵不厌诈的主人公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2.如何练就幽默的口才。

3.大学生心理文章。

4.初一历史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5.每天学点儿幽默口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