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拼音_寻找“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春天的梦境

记得张大千曾说过,婺源“山清水秀,到处都是风景”,现在无数的旅游书籍都称婺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闹,寻找梦中宁静和谐的美好家园,去唤回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江西婺源,位于赣东北,东临国家历史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亚洲铜都德兴铜矿,处在黄山、庐山、三清山、九华山、龙虎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等华东黄金旅游区域的腹地,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

婺源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素有“书乡”、“茶乡”、“山乡”、“水乡”之称。

书乡”文化绚丽多彩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

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

走进书乡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

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

古文化――“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

婺源历代文才辈出,代有名家。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爱国将士汪�,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

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珍藏商至清各类文物1万余件。

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古建筑――境内独具徽派风格的古祠堂、官邸、民居、廊桥、亭阁等遍布乡野掩映在山麓水畔点缀于古木幽篁之间为我国明清古建筑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县之一。

其中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堪称“三绝”。

著名的“俞氏宗祠”、“百柱祠堂”气势恢宏、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殿堂”。

三雕的内涵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戏文故事等等,还有一些几何形图案。

有写实记像的,也有写意变性抽象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这些三雕艺术是当地人生活的写实,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固体的文化。

走进婺源,便真正的懂得了其含义。

从江岭的山坡上俯瞰,在青山绿水花丛中,黑白相间的老房子蹲伏在那里。

以黑白为底色的古建筑,在青山绿水的背影下就像是一副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

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的水口,峥嵘矗立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伟岸宏大的祠宇。

这里就像一副宁静的桃花源画卷,也像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古建筑代表着历史,她饱经沧桑,又平静自得,有时候她甚至像是老人,或者就是历史本身。

古树群――婺源现有古树名木2000余株。

汉代苦槠、唐代银杏、宋代紫薇等古树名木,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葱茏秀拔;其中,以“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和“江南杉王”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著称。

山乡”“水乡”风光迷人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处,��两山相对鸣。

”走进山乡水乡――婺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山水国画。

婺源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

全县林地面积37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50万亩,森林覆盖面82%。

婺源境内高峰百座,河流纵横,奇峰、怪石、古木、飞瀑、驿道等,构成一幅幅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的山水画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乡”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北的大鄣山,《山海经》称之为三天子鄣,秦时,始皇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其中“鄣郡”就是以大鄣山命名。

东北的浙岭山头留有“吴楚分源”界碑。

中部的文公山,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杉24棵(现存古杉16棵)。

西南的凤游山,传说有仙凤翱翔于此而名,山间有吕洞宾挥剑劈出的“剑泉”,山顶有鸳鸯塘,一清一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乡婺源川流密布,河流总长516.4公里,置身婺源,正是一个山环就是一个水面,一个水面即有一个山村,一个山村就有一座小桥,一座小桥即为一幅景色,即便是一条村边小溪也清澈见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婺源境内现有木本物种1500多种,草本物种3500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和树种达80多种。

其中有绝迹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濒危珍稀鸟种黄喉噪鹛,最近又在境内发现华南虎活动的踪迹。

婺源鸳鸯湖是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栖息鸳鸯最多时达2000多对。

婺源,这个中国美丽的乡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热爱大自然的人们。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