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关键词】 静脉

2004年1至12月本院共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156例,其中发生各级静脉炎32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进行PICC导管置管156例,发生各级静脉炎32例;其中头静脉置管70例,发生静脉炎26例;贵要静脉置管86例,发生静脉炎6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82岁。不同病种静脉炎发生率分级见表1。表1 不同病种静脉炎发生率分级(略)。

1.2 材料与方法。

选择患者上肢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均选用美国4FrPICC导管,置入深度根据患者外展手臂时预定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加2cm。静脉炎分级参照WHO标准。0级:无不良反应;Ⅰ级:沿静脉走向疼痛2d;Ⅱ级:疼痛3~5d和(或)产生红肿水疱;Ⅲ级:疼痛5d和(或)产生红肿水疱;Ⅳ级:疼痛不能耐受。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1.4 结果。

不同输液药物种类、不同置管途径静脉炎发生率分级见表2。 表2 不同输液药物种类、不同置管途径静脉炎发生率分级(略)。

1.5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穿刺位置的不同:在静脉炎发生的诸多原因中,除穿刺部位不同外,头静脉穿刺置管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1]。另外,由于头静脉位于肱二头肌外侧,不易固定,针管活动度大,造成导管对血管壁的损伤易发生静脉炎。(2)原发病及个体差异:PICC相关性静脉炎多半是无菌性的。与PICC有关的感染多由定植在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引起,以表面葡萄球菌和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表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刺激或损伤局部血管内膜,引起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出前列腺素E1,2,增加静脉通透性,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出现血流缓慢现象,影响输注液体的稀释作用,促进炎症的进展,造成化学性或血栓性静脉炎。(3)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尽管一般PICC导管尖端被放置在上腔静脉,然而因置入困难无法留置到预定位置或导管脱出而剪短导管,使尖端被放置在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时,对于非刺激性药液及血液输注依然是适用的,但对于化疗及抗生素是不合适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