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本文的作者在对27节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和思路;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体验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策略。本文为一线教师上好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活动课、教学环节、课堂体验活动积极情绪。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2012年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上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理念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均强调要创造积极环境,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必然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其获得幸福体验的任务。

于是,2013年9月我们申报立项了北京市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该课题要完成的核心研究任务就是说明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和实施的原则、思路、策略等,帮助一线教师会上和上好此类课程,提高心理课程的实效性。

从课题立项到2015年初,课题组研究人员已经从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发展人的核心观念出发,以主观幸福感的五大主题为依据,建构了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校本化、系列化、序列化的《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

2015年,我们以《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为依据在各实验校开设课程,对27节研究课进行课例研究,力求回答怎么做才能上好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问题。“怎么做”包括:如何构思?设计哪些基本的课堂环节?课堂体验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如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经历与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思路。

2.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课堂教学环节。

3.课堂体验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

包括:体验活动情境如何设置;如何制定活动规则并进行解释;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如何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进行观点分享和成果展示;如何进行引导和点拨等。

4.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

5.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策略。

(二)研究目标。

对所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例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设计与实施此类课程的原则、思路、策略等,不断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第一轮研究与理论建构。

2015年1——4月,以实验教师15节研究课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分析每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

文本分析主要是对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主题适切性、设计理念、目标表述、课前准备、课堂环节、课后反馈设计活动延伸设计7项。研究人员从7项分析指标中提炼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原则、思路、基本环节、体验活动设计策略等。

现场分析和录像分析是对心理活动课的实施进行结构性观察,记录课堂教学内容、环节、活动的选择和实施策略,记录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等表现情况。观察与分析的指标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积极评价、积极经验分享、积极情境创设、积极品质训练、积极情绪调动6项,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积极分享、积极经历和资源积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品质展现6项。研究人员从以上12项分析指标中提炼心理活动课体验活动实施策略、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积极情绪激活策略等。

(二)第二轮研究与理论修订。

2015年5——8月,利用第一轮研究中建构的积极心理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设计和实施12节研究课,通过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修订已经初步建构的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理论认识。

研究人员对12节研究课的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指标及方法同第一轮研究。最后,研究人员把经过修订的积极心理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呈现给相关专家,利用专家法再次进行修订。

四、研究结果。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思路。

我们从案例研究中提炼出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4项原则。

1.营造积极氛围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积极的社会环境,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有必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这种积极氛围的营造表现为:①设计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表达真实观点和感受的问题;②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思考和表达的时间;③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展示的机会;④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有鼓励的措施;⑤学生有机会对课堂进行评价与反馈;⑥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生成新的探索点。

2.选取积极内容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选取积极的教学内容,案例、材料等应该为正向、积极的内容,尽量避免问题取向的反面事例。同时,教师的引导、总结也应具有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功能,避免提醒学生“不要做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换一种思路和做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

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之前的研究所建立的《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中核心目标之一。因此,每一节心理活动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都要思考,培养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积极心理品质,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行为,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这些行为。

4.触发积极心理体验的原则。

积极心理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前人研究也发现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挥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有必要触发更多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积极个人特质培养的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触发的积极心理体验包括:情绪放松的体验、快乐合作的体验、成功完成任务的体验、好奇和感兴趣的体验、爱与关怀的体验、满足与幸福的体验等。

我们从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思路。

1.围绕高中面临的具体情境展开设计的思路。

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符合高中生发展的关键点和发展需求,与高中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生活化。因此,我们总结出“围绕高中面临的具体情境展开设计”的思路。这一思路要求结合入学适应、交友、考试、分班、班级建设、选课、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团队生活、文理分科、志愿填报等生活实际展开,最好选取真实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情境来设计课堂教学。

2.以活动体验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活动体验”为主线,每节课选取1—2个主体活动,主体活动应具备较强的体验性,学生以个人或者分组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验活动的过程,获得真实的感受及思考。围绕主体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引入活动、分享活动、巩固练习等,各个活动要彼此联系,环环相扣。

3.以促进成长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促进成长”为主线。也就是说不是以“解决问题”和“消除不良行为”为主线,而是要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促进新的观念、技能、心理品质、经验、策略的形成。因此,每节课,教师要进行学生现有水平的分析、评估,要设计好提高的过程,要有课上和课后巩固和延伸的设计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课堂教学环节。

1.话题或者活动引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可以用话题引入,即由某个话题开始,呈现一些图片资料、视听资料、案例故事、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也可以用活动引入,引入活动需要与当堂主题紧密相关,也与主体活动具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2.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是高中生当下面临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想象、模拟的情境。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想象、模拟的情境,都要和教学目标、主体活动有所呼应,便于学生发现课堂所学与生活的联结,便于学生展现和运用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品质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真正要进行团队合作的一些情境,而且让学生真正在课上组成一个合作组,体验自愿组成小组以及合作的历程。

3.主体活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活动课。因此,主体活动设计非常重要。主体活动要实现教学目标,对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有所训练。

利用上面的主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到某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谈谈对学科学习如何监控和调整。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对学习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洞察力即:觉察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理解力即: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

4.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

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包含了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的环节,是集中学生的积极资源,达到相互借鉴的关键环节。这部分要注意课堂生成,很多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需要处理,同时很多亮点和火花也在这里点燃。

通过每节课的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环节,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觉察自己的潜能,提高洞察力;教师培养学生理解各种观点的合理性,提高理解力;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过程中,学生的活力、真诚、乐学等积极心理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5.尝试实践。

尝试实践就是要在课堂上对学习到的技能进行巩固练习,体验这些知识和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尝试实践环节安排的任务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带来的益处,那么学生在课后应用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1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