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自卫生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人性化护理服务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省卫生主管部门及护理学会对护理技术操作理念和标准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人性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使我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通过3年的实践,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护理人员缺乏人文知识及对人文精神的领悟、理解和实践[1],机械执行操作规程,缺乏病人全面关怀、细致照护与尊重等,影响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和效果。

因此 ,2009年在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考核及培训中进一步转变观念 ,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知识、人性化理念的培训和教育 ,使护理操作更加贴近临床 ,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性化 护理技术操作 规程 实践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识,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中,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对护理技术工作的程序、方法和质量等方面所做出的规定,具有科学性和法规性,是控制护理过程行为的依据[1]。

现就我院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介绍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人性化的理念,未能真正从患者利益出发 虽然人性化护理已在临床实践多年,但由于护理人员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因此,以患者为中心仅仅是句口号,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日常护理操作中,未能真正从患者利益及要求出发, 缺乏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关注。

机械执行医嘱,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操作有效性关注,如为患者翻身时过度暴露患者隐私,翻身后并未达到舒适及预防压疮的目的;实施会阴冲洗后,病人会阴并不清洁、舒适;长期卧床病人未能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对如何减轻病人痛苦 ,增加舒适性方面缺乏考虑。

1.2 护理人员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掌握不够 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以及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也是临床不能深入有效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原因之一[2]。

护士在校接受较多的是基础医学知识 ,即如何对病人生命与健康的维护、病人权利和需求的感知,缺少人文知识,为了操作操作,缺乏人性化内涵的关注、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理念的理解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使患者护理技术操作满意度不高。

1.3 机械执行操作规程,缺乏患者有效沟通 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护理技术操作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要求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病人进行解释 ,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解释内容 ,但是护士操作中机械执行操作语言,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释,而是千篇一律,未达到在操作中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1.4 重技术操作,轻病情观察,缺乏人文关怀 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护士病人实施操作后就算完成任务,忽视在操作中和操作后对病人连续性观察和关注,如为病人吸氧后,不再去观察病人缺氧状况是否改善、氧流量是否符合要求,甚至病人是否正在吸氧及用氧多长时间不清楚。

实施护理前未给病人做任何解释,就掀开被子查看皮肤,检查伤口,完全不顾病人的尴尬与不解。

有时护士为方便自己,很少关注病人的感受,如有的护士进行鼻饲操作时,将操作用物一个一个放在病人胸前,俨然将病人的胸部当作治疗台,完全没有体会病人的感受,以及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不适、紧张、甚至恐惧感。

1.5 注重操作形式,轻终末质量,缺乏细致照护 部分护士操作前未做到对病人全面评估,缺乏对病情、护理操作必要性、目的性的了解,心中无数,盲目操作

如氧气吸入,操作前应评估病人的病情、缺氧程度、病人合作程度、鼻腔黏膜及呼吸道通畅情况;静脉输液前,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情况、药物的性质等;实际工作中护士被动执行医嘱 ,忽视评估或评估不全面,缺乏病人缺氧程度、呼吸道通畅情况的评估 ,缺乏缺氧程度准确性判断的能力,使缺氧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或造成氧中毒。

缺乏病人心理状态、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情况、药物性质等的了解,盲目进行操作,影响操作质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