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探索

[摘要]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沿边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模式。位于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具有多民族聚居和一区跨两国等特征。合作区辐射多重次区域合作,弱化沿边民族地区的边境效应并创造贸易机遇,推动了民族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利用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建设规划对接,创新机制以推动经济区发展。

[关键词] 沿边开放 凭祥同登 跨境经济合作区。

跨境经济合作区(Cross 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作为一种外向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是我国在新时期实施沿边开放政策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成为我国沿边省域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位于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在CAFTA、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越两廊一圈三大国际性区域合作框架下,我国西部沿边民族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实践,对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参与多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特征主要有:

(一)多民族聚居,突破地缘经济边界。

桂越边域是广西和越南边境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广西边境地区聚居着汉族、壮族、侗族、瑶族、苗族、京族、回族等7个民族。越南边境地区则聚居着岱依族、华族、赫蒙族、傣族、侬族、高棉族、芒族,并有岱依族、拉祜族、哈尼族、侬族、苗族、景颇族、泰族、瑶族和布依族等9个民族是与广西跨境而居的民族。多个民族的聚居和同一民族跨境而居,使得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因民族文化渊源而使得地缘经济联系紧密,合作区以一区跨两国的跨境次区域合作形式,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边境城市发展,突破了政治和经济地缘边界限制。

(二)缘起边境贸易,向区域经济合作层次发展。

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沿边开放与桂越经贸合作发展的高层次形式,缘起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桂越边境贸易发展,经历了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跨境经济合作区①的发展路径与边境跨境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由单一的边境贸易向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在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规划中,将其首要功能定位为自由贸易区,并整合浦寨、弄怀等边民互市贸易点,建成面积为2.73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区,对原产于中国和越南两国的货物实行统一贸易标准和自由贸易政策,两国货物可自由进入合作区,从而规避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并免征关税和其它交易环节税,凸显了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与贸易发展密切关联。

(三)依托边境口岸,辐射范围成弓矢态势。

凭祥口岸是我国国家级对外开放的7对陆地边境口岸之一,具有显着的国际通道口岸特性和区域带动性,不仅是广西和我国西南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也是我国通达东盟国家的西南门户。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将依托凭祥口岸优势与国际通道优势,以凭祥口岸为箭头,以桂越边域范围的口岸带为弓背,向广西区内、我国国内及东盟国家企业提供口岸货物的运输、交接、出口、进口等物流服务和边境市场信息与机会,发挥出口岸物流的中转站功能,成为桂越边域跨境资源要素的集聚地和整合平台,支撑和带动桂越边域的贸易、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张弓弦网络,使得整个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辐射范围呈弓矢态势。

(四)封闭管理和一区跨两国的开放统一体。

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面积共17平方公里,由广西凭祥与越南谅山在交界处各划出8.5平方公里组成,并通过构建跨境制度安排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在各自划定的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行封闭管理。同时,凭祥同登双方就合作区的建设进程、项目开发、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等问题上采取定期协商的管理模式。享有WTO规则赋予的边境贸易优惠税收政策及中越对边贸的多重叠加的优惠政策。因此,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一个具有一区跨两国、封闭管理和协调运作特点的封闭性和开放性并存的统一体 。

二、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探索效应主要是:

(一)辐射多重次区域合作

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合作双边国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并通过辐射效应促进周边不同层次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对于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而言,这种辐射效应由于广西特殊的国际大通道的地理优势,较为突出地表现为促进多层次的次区域合作效应。首先,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已被纳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将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列入GMS范围。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实践与探索将以示范区的形式一步推动广西与GMS成员国之间在贸易投资、跨境旅游、农业开发等领域的密切合作。其次,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关联区域产生辐射效应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两廊一圈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域,对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发挥着承上启下、左右连通的枢纽作用,是中国与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的核心地带,并辐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和泛北部湾沿海的区域合作

(二)弱化民族边境地区的屏蔽效应,最小化边境效应

经济地理学认为,边境地区由于政治地理界限而对跨界经济行为产生了屏蔽效应,导致信息、物质、生产要素无法实现跨界自由流动,限制了资源在边境地区的优化配置,人为切断了双方的经济联系,这种效应称为边境效应。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两国边界划定特定的区域范围,运用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促使生产要素的集聚与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产效率,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最小化边境效应的最优形式,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桂越边域的集聚,弱化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屏蔽效应,克服了西部民族边境地区由于边界极化效应而导致发展缓慢的消极影响,并能刺激多极、多点的正向效应溢出,提升对外开放度、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