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红军老干部的长征时代_长征老干部

跟随毛主席走过雪山草地      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随军的剧团里有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红军,负责服装、化妆、演出杂务工作,她就是王定国

由于平时爱唱爱跳,被抽调到剧团来做宣传工作。

长征路是异常艰苦的,剧团、宣传队要比别人多走了几乎一倍的长征路。

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

王老说:“那时都不知道苦了,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冲出一条路,无路可退。

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和其他部队会合。

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

”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的中央机关和四方面军总部在懋功会合,在庆祝红一、红四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联欢大会上,王老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

长征路上,王定国一直非常幸运,她熬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人生命的草地。

但是就在1936年,她的身上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

当时,他们要翻越的雪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在雪山顶上,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雪山上,晚上睡着了。

人多被子少,盖不着,脚冻僵了。

一摸,就断了,冻掉了嘛!”作为一个年轻的红军女战士,她没有为自己的这根脚趾掉一滴眼泪。

问她伤心伤心,她回答说:“没什么伤心的,死活都说不准了,伤心?又不是我一个人,那么多的人,伤心什么?我们是穿着单衣服,一边走一边嘴里嚼着辣椒翻过雪山的。

”我们总说革命者的情怀,王老以极其平常的语气所说的往事,是不是最感人的情怀呢?   虽然,长征的道路是异常的艰苦和曲折,但是,王老记得更多的是艰苦中的快乐。

她以轻松的口吻,说起和毛泽东主席过草地的往事:那时,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主席爱抽烟,长征途中没烟叶,小战士们就主动帮了毛主席一个小忙:“我们是在同一条路上啊。

他一路要抽烟,没的抽啊!我们就找没有毒的树叶子,采下来,背在背上晾干,然后给毛主席,他弄弄就抽。

毛主席一路上抽着战士们为他卷的树叶香烟,和战士们说笑着,主席的乐观也同样感染了王定国,让她更加坚定地战胜这艰险的征途。

针线“缝”出了革命伴侣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l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王家也难逃噩运,为了活下来,只好把乙香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

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

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接红四方面军许世友部进驻营山,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

1935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王定国所在的四方面军与中央机关纵队一起住在雪山下的藏族寨子卓克基,两个方面军都在为过雪山做准备。

有一天,王定国剧社的几个战友正在山坡下休息,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王定国走来。

“胡子”微笑着对王定国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这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

”   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毛主席和党中央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

第二天王定国送去缝好的衣服的时候,“胡子”老同志远远地招呼她,还特地嘱咐她要多准备一些辣椒,过雪山时可以御寒。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

苦战中,剧社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住了。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

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

”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幸运的是,马步芳认为“剧社有用,留着不杀”,强迫红军战士为他们唱歌跳舞,并且提出扩大剧社

剧社扩大的机会,王定国和战友们把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掩护进剧社,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女副部长的张琴秋就是其中被成功掩护的一位,王老尊她是“没有军衔的女将军”。

后来组织上派来一个叫张文彬的来联系营救,又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

王定国获救后就参加了“八办”的工作,经她手救出许多同志。

当时担任兰州“八办”党代表的谢觉哉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张掖有地下党,支部里有个女委员叫王定国

”等见了面,谢觉哉认出:这个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

王定国觉得眼前这位长征中的最年长者不仅是位德高望重的上级领导,一位将自己从敌人魔掌中解救出来的救命恩人,更是一位可以生死相托、胜过兄长的亲人。

缝“羊毛衣”的棉线,成了结连理的红线。

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就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一个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直到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

王定国为失去良师、战友、丈夫而痛不欲生。

1978年,即谢老去世7年之后,按照胡耀邦“你最主要的任务是将谢老的遗著收集整理发表,这将是对党的重大贡献”的要求,王定国开始整理谢老留下的手稿、日记。

作为谢老的终生伴侣,王老得天独厚地有了学文化的机会。

这使得她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等多部历史文献时游刃有余。

能把谢觉哉一生心血的结晶奉献给党和国家,王定国感到莫大的欣慰。

毛主席说:“谢老有福,有个贤内助。

”      和谢老一起在延安时,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王定国几次获得边区带动模范和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

当时王定国谢老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

“在我们小组种的地里,收获的茄子像小盆一样大,大白菜一棵就16斤重,喂的几头猪滚瓜溜圆,又宽又厚的猪背可以平平稳稳地放个脸盆。

猪和蔬菜都在边区生产展览会上获了奖。

王定国尤其自豪的是,毛主席看了展览非常赞赏,称赞王定国等人是边区妇女中的豪杰,是边区机关工作人员的典范,还亲自给王定国题写“再接再厉”4个字作为嘉奖。

王老至今还记得,那时每当收获新鲜蔬菜,谢觉哉总要自己动手摘收第一茬时鲜送给毛主席

出于和谢老的特殊关系,毛主席谢觉哉所赠菜蔬从来都照收不误,有时还让杨家岭的管理员到谢家来拿。

1988年,王定国去西柏坡展览馆参观时,见到了当年延安杨家岭的那位管理员,他对往事也历历在目,记得那时毛主席常常风趣地说:“谢老好哇,堂客(即妻子)又勤劳又贤惠,”“谢老有福,有个贤内助。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