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职业院校音乐教育

21世纪,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开设了大量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量学以致用的优秀大学生。作为旅游文化的引领者,对其进行音乐素质方面的教育, 能引发其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审美过程中把握旋律的灵魂,培养人对事物、对美更深层的感受与领悟。作为旅游院校,我们培养旅游人才应有较好的音乐艺术修养。

一、加强音乐教育对旅游职业学院的重要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考察的话,不难发现,中国不仅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而且在旅游文化的发展态势上,更具东方特色。因此,在这一文化派生出的诸多现代旅游活动,便被深深地打上了华夏文明的印记。

旅游文化活动与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未来的旅游人才,对世界认识应是更为立体、宽泛的。不同色彩、不同格调、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对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文化知识应作了解,甚至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是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最好形式。中国的各个民族虽然有着丰富多彩而又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娱乐活动,但各民族的民歌都可拉近人与不同地域、文化、人群的距离,愉悦旅游者的情感,传递文化信息,融洽旅游氛围。“刘三姐对歌”使人们向往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云南的石林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四川凉山有“快乐的啰嗦”,贵州威宁有“阿西里西”,新疆热烈奔放的“亚克西”,西藏则有高亢嘹亮的“巴扎黑”,而一首“茉莉花”近二百年前,就已经唱到了意大利。

中国亦有着大量各具特色、优美动听的音乐,如二胡协奏曲《望夫云》(白族),钢琴与民族交响乐队《哀牢山狂想》(彝族、哈尼族),民族交响诗《山鬼》(哈尼族),马头琴协奏曲《嘎达梅林随想》(蒙古族)。民族交响合唱《世纪鼓声》(西南、西北民族),民族管弦乐组曲《云南情怀》(西部民族),民族管弦乐《傣寨印象》(傣族),巴乌、葫芦笙与乐队《雨林情趣》(傣族),马头琴与乐队《万马奔腾》(蒙古族),芦笙与乐队《拉山号子》(苗族),小闷竹与打击乐《悠歌》(彝族),娥筚与打击乐《哈尼山歌》(哈尼族),吐良与乐队《景颇山谣》(景颇族)等,这些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各异、演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着重突出表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又透着强烈的时代感与新鲜感。如更好的利用于人文景观之中,在很多时候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当前高职旅游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

目前旅游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1.培养方向不够明确;2.教学改革力度不够;3.音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加强对旅游学生音乐教育。

1.注重教材的选用。

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注重音乐教材的思想性。教材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念渗透在浓烈的音乐美感之中。(2)要注重音乐教材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就拿汉族来说,因地区不同,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迥然不同,这都是我国音乐殿堂中的瑰宝。(3)要注重音乐教材的艺术性。一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会不断地唤起学生潜在的音乐审美意识,使其产生对美的渴望。(4)要注重音乐教材的时代性。但凡人类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经过时代筛选的音乐艺术经典名作,代表着当时的进步思想和主流文化

2.课程设置的构想。

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在师资条件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面应广些、科目应多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内容以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知识为主。讲解应注意多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切忌从理论到理论,而且必须淡化教学活动中以往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代之“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同时,进行识谱、唱歌、欣赏、节奏、乐理的学习。

另外,作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建议成立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学生合唱队。队员要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人数大约在80—100人左右。

3.“以人为本”,促进高职旅游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拥有许多音响制品,随口就能唱几首流行歌曲,但不少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曾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的社会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音乐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融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音乐教材,让学生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