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的“蛇”形象探源及其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佛经跟蛇有关

摘要印佛将“蛇”形象泛指切有害事物多与嗔恚系起恶者要受到苦难折磨其种就是受蛇身苦。

受印佛影响国古代说常通“蛇”形象宣扬因报应

尤其些佛题材说这种“化蛇受报”情节可与妒妇系起或因其生前多妒死即堕蛇身。

从而起到惩恶扬善功用。

关键词佛 “蛇”形象 妒妇报应

佛教对国说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从题材到情节、人物都能看到佛教痕迹。

尤明显是有些佛教故事原型逐渐渗入国传说与说领域。

今试举国说“蛇”形象佛原型加以考察。

我们首先考察“蛇”这形象佛特殊含义。

()泛指切有害事物。

不化传统蛇往往有复杂象征义。

与国有所不是古代印蛇般是邪恶代表。

蛇形象佛教随处可见常用泛指切有害事物如佛陀曾以蛇指称黄金也是认金钱对人心有害处。

《庄严论》卷六有有趣故事次佛陀与阿难旷野见到了宝藏“佛告阿难‘是毒蛇

’阿难白佛‘是恶毒蛇

’”有贪图财物者终反受其害。

①。

佛教以生苦是认构成生命基础四便切苦根遂以毒蛇类。

佛有关蛇著名譬喻是以蛇比做四。

以蛇比喻构成身心地、水、火、风等四元素也称四毒蛇

如《增壹阿含》卷二十三“言四毒蛇者即四是也。

云何四?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

”②而《杂譬喻》卷上则讲了颇有象征味故事“昔道人山学道山多有蝮蛇。

道人畏便依树下高布床褥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制。

天人则空笑觉遂睡不。

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

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矣。

道人怖便然灯火遍不见天人数数不止。

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都不见物云何言言毒蛇

’天人语道人‘何不观毒蛇身有四蛇不除如何更从外乎?’道人闻天人语即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五阴六衰所沉没无数劫至今脱即四谛苦空非身。

天晓漏尽六通具足得罗汉。

”③类似比喻佛随处可见。

这比喻是渲染佛教苦空观念助人摆脱对世界执著有着强烈哲学味。

(二)佛蛇还多与嗔恚系起

三国吴译出《法句譬喻》卷三云“毒蛇言‘嗔恚苦。

毒起不避亲疏。

亦能杀人复能杀。

’”④佛以贪、嗔、痴三毒《无量寿》卷下说道“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心诤有所恚怒。

”⑤嗔恚即忿怒贪、嗔、痴三毒称嗔毒有害蛇往往便是嗔毒象征。

众生因嗔恚而行不善辗三界而不得出。

不情境出不原因佛陀多次将毒蛇与嗔恚系起对四众宣讲嗔恚害处。

《增壹阿含》卷九记阿 世王放醉象欲加害佛陀佛陀调伏了醉象并说“ 恚生地狱亦作蛇 形是故当舍恚更莫受身。

”⑥《出曜》卷十三佛陀向波斯匿王讲法说道“世有四事不可轻。

何谓四者毒蛇 恚兴盛。

口吐毒火焚烧山野。

有形类皆被其毒。

是谓不可轻。

二者火虽亦不可轻焚烧万物是谓二不可轻。

三者比丘年虽盛壮亦不可轻神足变化无常权慧化人亦无穷极是谓三不可轻。

四者王子虽亦不可轻。

所以然者斩断由随出教无不从命。

是谓王四不可轻。

”⑦《根说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则云“画佛像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 恚作猪形表多愚痴。

”⑧这是把鸽、蛇、猪三种动物与贪、嗔、痴三毒分别对应。

从早期几种汉译佛可以看到蛇以“嗔恚”特性说法很早已传入得到了广泛认。

(三)佛教宣扬因报应恶者现都会受到种种苦难折磨其种就是受蛇身苦以起到惩恶扬善作用。

《方等集》卷三十四云“世复获四种恶报。

何等四者身坏命终堕地狱。

二者地狱久受勤苦地狱终已复生畜生饿鬼道得无手足报。

居旷野无水处千万岁具受辛苦。

三者从彼命终生毒蛇得无眼报。

无量岁唯食土。

四者彼命终得生人堕五浊世不值诸佛。

彼世虽得人身常无眼目亦无手足住旷野唯食世所弃秽食恒不充足不得与人共住。

”⑨这当世所受四种恶报就是堕入毒蛇身受令人胆寒种种折磨这无疑可起到威慑作用。

二。

国早期志怪说蛇形象随处可见多半是灵异诡谲“怪力乱神”类《神记》“李寄斩蛇”类故事都是突出蛇凶残可怖道教色彩浓厚。

蛇出现往往带兵甲祸或害人致病不然就是作祟食人部分蛇乃凶恶。

魏晋以释氏辅教应验类说乃宣扬因报应佛法无边宗教观念。

其常见“化形蛇”情节是对不奉佛说、犯嗔戒者惩罚。

只有借助高僧超或是《法华》法力才能摆脱蛇形带痛苦。

《龙施菩萨起》专门讲述了条毒蛇因心学佛而终得脱故事

毒蛇讲到己受种种痛苦“身罪所致失善道人

前世愚痴多犯众恶淫 嗔恚 冥放逸懈怠无知不奉精进迷乱不止其心不不值佛世远离正法失智慧违远至明从苦入苦离波罗蜜堕五道虫蛾蚤虱今受蛇身人所憎皆是身不由他人。

天上世豪贵无常何况我含毒身展生死譬如车轮。

”⑩受毒蛇身既然如痛苦作对恶者报应是有恐吓效。

《法苑珠林》卷九七《送终》受生部提到生死轮回明确指出“如淫欲盛故生鸽雀鸳鸯。

嗔恚盛故生螈蝮蛇蝎。

”{}也样是这道理。

早期报应故事广泛借用了这样情节如《续高僧传》卷二五《释明琛》传记僧人明琛与位高座法师辩论以必胜结却落得败。

传记描写了这位僧人愤怒下突然变形蛇景象其状甚是恐怖“便剔衣裳赤露而卧翻覆不定长展两足须臾两足忽合而蛇尾翘翘上举……奄便全身作蛇。

惟头变亦不复语宛地举头打打仍不止遂至碎作蟒头。

身形忽变长五丈许举首四视目如火星。

四面无量诸蛇总至蟒举头地五六尺许趣谷而下诸蛇相随而。

”{}。

《太平广记》这类报应故事也不少其有与上面故事类似。

和尚召谓曰“蛇汝师也。

修行累年合证位临终惜钵破怒沙弥遂作蟒蛇。

适者欲杀沙弥。

更若杀当堕地狱无出期也。

赖吾止与受禁戒今当舍身矣汝往寻。

”(出《原化记》《太平广记》卷九四){3}。

有趣是些佛教题材说这类“化蛇受报”情节有还可与妒妇系起或因其生前多妒死即堕入蛇身。

早期印佛常有对女性偏见甚至轻视这与印古代社会男尊女卑传统有很关系。

故些佛女性总是天生具有淫欲嫉妒类恶状而蛇以狠毒性也常用比喻妇人。

东汉翻译《阿含口十二因缘》说到女性恶状云“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者甚众多。

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

者、贪珍宝物衣被欲多得故。

二者、相嫉妒

三者、多口舌。

四者、作姿态淫多以是故堕地狱多耳’”{}女性有包括嫉妒种种恶毒处又将妇人心比做毒蛇

如《根说切有部毗奈耶出事》卷二云“如黑蛇有五患云何五者多 二者多恨三者作恶四者无恩五者利毒。

应知女人亦有五者多 二者多恨三者作恶四者无恩五者利毒。

云何名女人利毒凡诸女人多怀猛利染欲心。

”{5}这是直接将毒蛇女性狠毒处处对应。

唐代道宣《净心诫观法》卷上则进步说“女具十恶业死入铁床狱。

”{6}所谓“女人十恶”二种就是嫉妒“二者嫉妒心如毒蛇”。

道宣这些对女性种种指责公平与否姑且不论确实可以看出是对佛发挥将女人嫉妒心比做毒蛇

国古说这类说法倒也不少妇人狠毒拿毒蛇作比喻三言二拍有不少民俗语“黑蟒口舌黄蜂尾上针。

两般犹毒毒妇人心。

”{7}直接将狠毒嫉妒女性与蟒蛇视类。

而(清)艾纳居士《豆棚闲话》则《介推火封妒妇》入话则是这么首诗“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

两般犹毒毒妇人心。

”{8}都是了佐证妇人“厉害”与“狠毒”。

看两国传统化对女性嫉妒狠毒心直接比喻毒蛇偏见真是不谋而合。

古代说妒妇形象无数因妒而受恶报情节则是受佛教因说而出现。

有著名情节是郗死化形蛇。

据说梁武帝写《梁皇忏》就是了脱郗痛苦郗也因忏功德得升天宫。

《两京记》记“梁武郗皇性妒忌。

武帝初立及册命因忿怒忽投殿庭井。

众趋井救已化毒龙烟焰冲天人莫敢近。

帝悲叹久因册龙天王便井上立祠。

”(出《两京记》《太平广记》卷四八){9}而编写宋代《六朝事迹编类V灵异门V郗氏化蛇》也有类似记其说到化形蟒痛苦“无饮食可实口无窟穴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胜又鳞甲有虫唼啮肌肉痛苦其剧若加锥刀焉。

”{0}明显与佛里渲染蛇身苦容相。

故事出现古代说女性嫉妒罪受报且与蛇发生关系情节渐渐增多几成种妒妇故事要素。

试看《朝野佥》两则故事

广州化蒙县丞胡亮从都督周仁轨讨獠得首领妾幸。

至县亮向府不妻贺氏乃烧钉烙其双目妾遂缢死。

贺氏有娠产蛇两目无睛。

以问禅师师曰“夫人曾烧铁烙女妇眼以夫人性毒故蛇报是被烙女妇也。

夫人养蛇可以免难。

不然祸及身矣。

”贺氏养蛇二年渐不见物惟衣被。

亮不知也拨被见蛇惊以刀斫杀贺氏两目俱枯不复见物悔而无及焉。

(卷二){}。

魏末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柳被狐刺螫指双落。

又有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

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禅师忏悔。

禅师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妒前截婢指已失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

悔至心乃可以免。

”柳氏顶礼哀七日禅师令张口咒有二蛇从口出尺以上急咒遂落地舌亦平复。

是不复妒矣。

(卷二){}。

前则故事妒妇贺氏因嫉妒受报产下蛇这可以看做佛里化蛇报复情节种变形。

二则故事更是直接把女人嫉妒心与毒蛇系得高僧相救蛇妒妇口出从方不再嫉妒

妒妇虽然不定死受蛇身但其嫉妒受恶报往往与蛇有关。

传统儒庭两性观念上男性理所当然地居主导地位。

男性社会要女性有三从四德。

嫉妒就成女性罪结合佛教报应说系蛇毒恶性是出现了妒妇受报情节

国学蛇象起甚早且随着各历史期观多有发展容复杂。

印佛蛇与国传统观念虽有很差别但随着佛教国流传也定程上对国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古代说叙事艺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5}{6}正0V89V即《正藏》四册89页栏不另正0V670V正0V0503V正0V595Vb正V7V正0V590V正0V680Vb正3V8V正3V35V正V090V正53V00Vb正50V656Vb正5V55V正3V08V正5V8V省略。

所涉及到图表、、公式等容请以格式原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