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思想的现实例子 [论“现实的人”思想的双重意蕴]

摘要:“现实的人”是有着多重需要的人,需要是人不断发展的动力;“现实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是能动的实践的人,是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人”,是对人的自然与社会本质、个体与类的本质特征的高度凝练,是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唯物史观人学理论上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人学理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范畴,它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实的人”思想的形成与提出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学思想上,是马克思黑格尔精神意义上的人和费尔巴哈自然意义上的人的不断批判与扬弃的过程;在哲学意义上,又是马克思从唯心史观逐步转向唯物史观的一个过程。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中正式提出和系统阐发的。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他们研究历史前提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并对“现实的人”做了大量精辟的论述。

而且,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鉴于“现实的人”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研究中不仅考察其人学思想上的渊源,而且考察它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掘唯物史观中的人学意蕴。

一、“现实的人”的人学渊源及其意蕴   伟大思想家往往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切关注着社会现实,在对理论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与拷问的激烈碰撞中,形成与孕育了时代精神之精华的。

马克思立于时代的高度,其“现实的人”思想的直接来源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两种对立的“人”的思想

黑格尔作为马克思思想理论来源之一,在对人的看法上有其独特性。

黑格尔阐述的人是精神意义上的人。

他把人看作是精神、理念的体现,认为精神或精神的运动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人只不过是理性、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体现。

但在黑格尔人的理论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为后来的马克思所汲取,那就是他理解的这种精神性的人还具有劳动的特性。

他强调人的本质是通过劳动来规定的,在与其他人共同的劳动中实现自身,人是自己劳动的结果。

不过,他是在抽象范围内来理解所谓劳动的,这种劳动归根结底还是抽象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的中间环节,在对人的问题上,他坚决反对黑格尔把人看作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人,主张从人本学出发来认识人,认为感性是人之存在的基本规定。

在他看来,人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

费尔巴哈对人的自然本质的阐释是有其合理性的,马克思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他把这种感性直观的自然人作为其人本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由于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性的社会本质,他在历史观上与真理越走越远,最终在历史观上还是未能走出唯心主义的藩篱。

以上两种抽象的人的理解是为马克思所摒弃的,他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克服了它在人的思想上脱离社会实践的直观性缺陷;同时又进一步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吸收了其思辨哲学中隐含的人的“劳动的本质”的合理思想,才提出了以实践为根基的“现实的人”的思想

他在《形态》中说:“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 可见,“现实的人”之所以现实,是因为它有着隽永的人学意蕴:“现实的人”是有着多重需要的人,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现实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关系制约却又促进人的发展;“现实的人”是能动的实践的人,是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人”,是对人的自然与社会本质、个体与类的本质特征的高度凝练,是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

二、“现实的人”的唯物史观地位及其意蕴   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的前提出发点出发点不同决定了哲学理论体系的走向和归宿的不同。

青年黑格尔派包括他们的先师黑格尔在内,在哲学上都有自己的前提出发点

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观念”, 而费尔巴哈的哲学前提是彻底打翻了绝对精神后的“感性的自然人”,这些都是抽象的观念,实际上,他们的哲学都是没有任何实际前提的。

由于以往的所有历史观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前提,所以都走向了唯心史观这个殊途同归的道路。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作为研究历史前提出发点提出的,他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己有的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唯物史观的脉络才展现了出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的人,他们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导致了一系列庞大的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产生,社会结构基本完备以后,两对矛盾规律却不断打破结构的制衡,于是就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基于此种意义,唯物史观才被恰当地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现实的人”在唯物史观中有以下深层意蕴:“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前提出发点,由此出发,才构筑了唯物史观科学的体系;“现实的人”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出发,进而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从整体上揭示了历史动力的客观规律;历史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合力论的统一,历史合力论是对“现实的人”的自觉活动的阐释与说明,于是,“现实的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即张扬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客观规律性,体现了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

三、结语   “现实的人”思想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在唯物史观上,“现实的人”是研究历史前提出发点,由此出发,通过对其理论阐释,才建构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人学思想上,“现实的人”是对以往“抽象的人”的扬弃与超越,是构筑人学思想的基点,由此形成了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交汇点是“现实的人”,二者都是在其基础之上,共同孕育而生的。

从此,历史不再是僵死的合集,人学不再是抽象的观念。

理论层面上,“现实的人”是个体、群体与类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它内涵丰富,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实践层面上,“现实的人”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的人”是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形态:我国现阶段,“现实的人”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历史的主体;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现实的人”是真正自主的社会主体,是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理解人、社会及历史,我们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学思想,才能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人与社会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