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復甦,智造升級

胡祖杰。

以工代賑,保障就業。

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的影響都是普遍存在的,全球經濟長期增長面臨挑戰。澳門因應疫情帶來的影響,出臺一系列防控疫情、穩定經濟、保障民生的措施,其中包括減免各項稅費,發放電子消費券等,以及對接因政府增加基建投資而出現大量需求的工種,如電工、水管工、焊接工、木工等,以及製冷空調、預製件組裝、施工主管等崗位,實現以工代賑、穩定民生。

特區政府還通過修改預算,更好支持政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如近期細則性討論通過《修改〈2020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律草案,其中包括動用澳門基金會100億元的財政資源,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基金。澳門是比較依賴旅遊博彩業的地區,疫情影響下,旅客大幅減少,經濟下跌嚴重。在這樣嚴峻的經濟環境下,社會資本趨於謹慎和觀望,私人企業的投資活動也會大幅減少。這時期,市場迫切需要政府推出投資項目建設,以公共財政主導基礎設施開工,通過盡快形成有效投資,緩解投資壓力,令本地的中小企公司及本地工人有工開。根據這一目標,政府即通過增加投資預算,在合理的範圍內規劃今年的基建工程,主要推出維修保養、工程改建、綠化美化等工程項目。

客觀地說,在疫情衝擊下,政府短期內直接而有效以振興經濟的措施就是基建。從保就業的角度看,澳門除了旅遊博彩業外,建築工程業所提供的社會就業人數佔最多,在逾三千間營運的建築企業中,本地人就業達六萬餘人。因此,政府向建築業界推出簡單的裝修工程、道理修復、市政設施改建等項目,對於落實以工代賑方針,對於保障本地人就業具有明顯的意義。

長短結合,統籌兼顧。

無論在任何時期,基建項目的推進需要沿著短、中期甚至長期的社會效益考量,既要立足當前形勢,又要前瞻地籌畫長遠。首先,在短期的刺激措施上,著力“穩經濟、保就業”,逐步緩解疫情衝擊的同時,政府需要考慮澳門本地業界的承接能力。如果一下推出太多工程,不僅不能增加本地工人的經濟收入,反而令本地公司無法承受,造成許多工作外流。這個道理很簡單,澳門本地工人趨於老化,施工技術落後,沒有新進的工人進入建築業,所以大型基建工程所用的工程人員和前線的工人基本都是輸入的勞工。如果當社會只有一百個本地富餘勞動力,卻推出一個需要萬人協同的工程,業界肯定無法消化,應該保持供需平衡,促進業界和社會發展因應這一問題,所以特區政府目前主要推動小規模工程開工,而且大部分項目本來就已經有時間表去推進,只是因應疫情下對經濟復甦的需求而被提前或加快推出。

其次是對一些關乎長遠效益的大型基建工程,必然更要確保總體進度。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核心城市之一,面向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內的連接,對澳門未來的發展及大灣區內對外發展,都起著互相幫助、互補不足的作用。未來澳門的基礎建設,除了交通基礎建設之外,對於澳門一些跨區跨年的配套設施也是必須要同時考量。所以在軌道交通、橋樑,甚至乎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國際機場擴建等大型基建上,都是澳門未來五到十年間必須要完成的項目。俗話說,路通財通。如果沒有交通配套,沒有完善的設施迎接外來的人流物流,那這個地方是無法發展的。

在這個觀念下,我們要主動佈局一些對外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當然以澳門業界的水準未必有足夠的人力去承擔這些工程,但對於社會經濟效益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港珠澳大橋是連接港珠澳三地的重要跨海通道,儘管在疫情影響下,對人流和物流的影響有所放緩,但長遠來說,大橋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連接非常重要。港珠澳大橋落成之後令澳門的區域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來,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為澳門機場航運業界帶來更多的客源和機遇,也有助澳門的產業進一步多元化,為澳門本地的娛樂、會展行業和整體經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過去一年多的數據也實實在在表明,越來越多國外的人流、物流利用香港的國際機場然後通過大橋運輸,來到澳門,加速了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所以港珠澳大橋對澳門社會有非常高預期和現實效益。

區域合作,總規為綱。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開發的密切關係,也必須有一個平衡的關係;本澳土地資源貧乏,土地利用應有全盤的考慮,長遠來說必須是區域合作,在經濟及政策互補外,還可以考慮海域共管的區域上設置環保設施,及扶助相關環保產業及資源回收行業的持續發展及運作,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益。從區域發展的趨勢來說,澳門與橫琴的融合是不能錯失的機遇。珠海橫琴新區片區重點發展旅遊休閒健康、商務金融服務、文化科教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建設文化教育開放先導區和國際商務服務休閒旅遊基地,打造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

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珠澳兩地的協調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促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落實外,也要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重要的是,利用本澳在政策優勢上,與珠海橫琴作一體化發展,打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在金融服務、文化科教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共同發展,也透過澳門作為自由港的優勢,共同開發潛力巨大的、並已定位“為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服務”的橫琴島。

從具體的基建工程來看,琴澳兩地的輕軌接駁是必然趨勢。現時,橫琴的輕軌已經完成,只等澳門接駁到橫琴口岸,那樣澳門的輕軌就不僅僅限於在氹仔,而且可以延伸到橫琴進入珠海,進而連接中山、佛山、廣州等,深度融入廣東乃至全國。這一點,行政長官於4月21日已表示,橫琴線會通過河底隧道接駁橫琴口岸,建成後能與內地高鐵網基本銜接。所以輕軌的發展不能只看到眼前一段,展望澳門輕軌與灣區其他城市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對未來人流、物流的發展是非常重要意義的機遇。

再如新城A區公共房屋工程規劃興建兩萬八千個公屋單位,一面是滿足澳門市民的居屋需求,另一面對是發揮宜居宜遊多元城功能的效益,包括B、C、D、E區,其實都已經有清晰的規劃設計項目,未來對周邊服務業、交通物流業,以及整個澳門經濟的帶動都將是明顯的。目前這些項目的各項工作也有加推。

所以縱觀整個市場,無論是短期的經濟援助措施,還是長遠的發展謀劃,都要因應澳門的微型經濟體,在擴大基建的同時,考慮澳門發展之所需。在總體規劃項目上,更必須從宏觀層面上去解決規劃中的發展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城市面對快速多變、嚴峻挑戰的環境下,分析城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結合城市本身的優勢與弱點,尋找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制定出引導城市長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及相應的空間結構佈局,制定城市發展的中長期目標,以及在土地利用、交通管理、主要配套基建設施、自然及人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相應策略,為城市各個地區的開發控制規劃提供一個宏觀指導框架。

補短固強,升級發展

疫情是危機,同時是一次社會格局變動的機會。我們看到,疫情發生以來,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大家對傳統陋習的反思,更加注重個人衛生,注重公共場合下的公德形象和個人質素表現。此外,“互聯網+”的線上服務模式也成為疫情期間的生活日常,遠程辦公、線上上課、互聯網醫療等企業級服務,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因應這一趨勢,“新基建”正成為內地熱議名詞,或將成為疫後經濟建設“新風口”,包括數位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正加速發展。過去數年,澳門不遺餘力發展電子政府,推動產業適度多元,但其中短板仍非常明顯。我們看到在疫情下,許多民生服務都是停止的。如果運用更加完善的電子服務澳門同樣可以實現公務員在家中辦公,市民可以在家中申請各類服務,甚至企業也可以維持一定的網上運營。

希望政府透過疫情,考慮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建設,尤其借助大灣區的區位錯位發展,如深圳的電子製造業、廣州軟件業、珠海的機器製造、中山的光學電子等不同城市的優勢帶動大灣區協助合作,配合澳門發展需求,在疫情下化危為機,讓澳門走上新的臺階。

“新基建”的概念對於澳門建築工程業界亦有非常深刻的啟示。隨著近年工程量日增、建造成本高昂、本土技術工人老化,推動業界與時並進發展是當務之急。鄰近地區香港2018年提出的“建造業2.0”,期望透過創新、專業化及年輕化,帶領行業革新,例如規定採用工地管理數碼化、建築資訊模擬技術(BIM)以加強建造監管和品質保證等,建造業專業人士可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設計和建造工作,大幅減低施工上的人為錯誤,大大提高建造效益和品質。此外,並以基金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如訂立預先批準清單以簡化和便捷申請審批過程。同時,為照顧業界,尤其中小企的需要,基金的資助比例將高達70%,而利用本地研發的產品,資助比例會提高至75%。並且支持從業員和修讀相關學科的本地學生,參與建造科技培訓及考察活動等。在專業化方面,香港還為從業人員提供達資歷架構水準的文憑課程,提供晉升階梯,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及形象,並有助招聘年輕人入行,以維持一支有足夠數量並具質素的建造團隊,應付業界未來的人力需求。

香港“建築業2.0”通過“創新”、“專業化”及“年青化”三大元素,為建築工程業界創造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其中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理念,值得形勢相近的澳門參考。我們的建築條例、法規,都需要因應現時面臨的新情況去檢討和修改。過去較長的時期裏,許多澳門青年都被吸引到博彩業,導致其他業界人才短缺,青黃不接。如今疫情衝擊下,給社會全面思考的機遇,可以吸引更多青年學生投身建築業,尤其年輕一代,對電子產品有更高的認知和應用能力,為工程業界邁向新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