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探索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志愿服务方向,文化志愿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不足,文化志愿服务针对性不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不利。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对策建议:加强文化志愿精神舆论宣传,加强文化志愿服务者自身建设,增强文化志愿服务内容多样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部也指出要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和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文化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主体力量,不仅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文化信仰和自信。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文化繁荣发展的契机,将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载体和有效举措,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关系。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同志愿服务活动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自愿地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行列。文化志愿服务更是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志愿服务方向。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三大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及需求,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团结互助的道德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引,促使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发扬和传播互助合作、尊重平等、待人友善的志愿精神,并将社会倡导的正确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将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文化志愿服务中,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

2、文化志愿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文化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实现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满足精神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转变固有观念、调节不良行为、提高思想觉悟,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文化志愿服务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完全依赖自己的双眼观察、双耳倾听、双手操作,体验式教育使大学生切身感受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定位、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价值、社会需求中的个人差距,探索符合个人实际的正确成长成才之路,形成更为贴合实际的生活理想和职业追求,以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由此实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方面的参与率比较高,且取得了不少成绩,社会影响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参与动机不纯。

高校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就事论事,前期宣传以介绍活动内容为主,对活动的社会价值宣传力度不够,对社会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方向引领不足,导致大学生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比如结交朋友、丰富履历、加德育分、完成实践环节、满足好奇心等,并没有完全理解文化志愿服务中所包含的志愿精神和服务意识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自然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效果。

2、文化志愿服务针对性不强,导致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文化志愿服务虽然比过去上街擦栏杆等纯体力非专业志愿服务更受大学生的喜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更易于让大学生接受,但有些文化志愿服务仍然沿用过去固有的形式和内容,与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匹配度不高,也没有根据两者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发挥不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专业优势,活动之后学生极少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参与的热情大打折扣。

3、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不利,导致大学生参与延续性不佳。

因线上、线下各种招募志愿者信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利用大学生善心而进行的违法违规活动,大学生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更多是通过高校提供的相关信息,渠道的单一导致提供的机会有限、名额有限、时长有限,很多有意愿参加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即使参与的学生也存在浅尝辄止的情况,不足以感染自己和他人。缺乏常规化、系统化的规划,仅靠短期和随机的文化志愿服务难以发挥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其重要载体,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活动体系,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教育环节,发挥出育人的价值。

1、加强文化志愿精神舆论宣传。

高校应在校园内主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对文化志愿精神进行大力普及,利用好校内广播、电台、宣传栏、“两微一端”等,加大影响面较广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及典型校园人物的宣传力度,宣扬传播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营造积极向上、广泛参与的校园志愿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认可并有志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中,养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自觉行为,并成为文化志愿精神的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将奉献的种子播撒到整个校园、乃至整个社会

2、加强文化志愿服务者自身建设。

作为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指导者的高校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要加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的探索,并对文化志愿服务理论、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践性研究,探尋两者相互促进的结合点,指导文化志愿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环节不断取得新成绩。作为文化志愿服务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找准奋斗目标,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3、增强文化志愿服务内容多样性。

要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就要将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将参与志愿服务社会价值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有机统一,不断创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把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方面的智力优势,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充实服务内容,开发出符合大学生特质、体现大学生价值的智慧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技术服务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充分地发挥出专业优势、知识储备及技术专长,在相关领域主动开展创新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尽心尽力。此外,还应针对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置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服务内容;高校也要为大学生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帮助其进行社会衔接,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十九大报告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织好时时事事皆有成长的育人网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翠.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4.5.

[2] 白晓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 张贵礼.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6.

【作者简介】。

安 玲(1983—)女,汉族,甘肃山丹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李志如(1980—)男,汉族,湖北枣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