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绍兴饮食文化

摘 要: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绍兴风俗民情,小说中对于饮食的描写蕴含着绍兴独特的饮食文化鲁迅小说中对于绍兴饮食的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使小说充满了乡土情怀,有助于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绍兴饮食文化以及鲁迅小说创作。

关键词:鲁迅绍兴小说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鲁婧(1998.8—),女,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史哲基地(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绍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二十五篇小说的十四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就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1]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故乡风俗民情,“鲁迅的作品不啻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绍兴的生活和风貌的一部‘百科全书’”。[2]绍兴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出现的绍兴美酒、美食,就体现了绍兴地区的饮食文化,而绍兴饮食文化也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鲁迅小说创作。本文将从《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对于饮食的描写入手,进而探讨鲁迅小说绍兴饮食文化的关系。

一、鲁迅绍兴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是越文化的发祥地,更是越文化的中心。博大精深的越文化孕育出燦烂多姿的绍兴饮食文化,使绍兴成为江南美食的原生地。绍兴鲁迅的故乡,是鲁迅生命的摇篮。鲁迅绍兴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经历了人生的欢乐与伤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鲁迅在之后迁往任何地方,绍兴仍然是鲁迅笔下无法绕开的一座城。鲁迅小说中虽对绍兴饮食着墨不多,但却体现出绍兴饮食文化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浸润。

二、鲁迅小说中的绍兴饮食

(一)绍兴黄酒

在《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酒”字出现次数达93次之多。如《孔乙己》中,鲁镇的人大多爱喝酒。穿长衫的人会“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3]。做工的人虽然不阔绰,但在散工之后也会花上几文钱买一碗酒喝。孔乙己即使愈过愈穷,也时常到店里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明天》中,半夜里,咸亨酒店中“还有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4]阿五和老拱也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阿Q正传》中,阿Q在被人打骂后通过精神胜利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5]《在酒楼上》中,“我”与吕纬甫添了好几次绍酒,吕纬甫不怎么吃菜,只是不停的喝酒。《孤独者》中,“我”在访问魏连殳时,还在街上买了一瓶烧酒。“酒”在鲁迅小说中的多次出现,不仅体现出酒对于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而且体现出酒在绍兴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酒,除《孤独者》中的烧酒外,其他的酒都是绍兴黄酒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绍兴黄酒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底蕴和技艺传承,在中国黄酒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绍兴黄酒一冬一酿,它的生产工艺“始于立冬,止于立春”。春季的合理勾兑调配,夏季的收割研磨辣蓼草,秋季的麦曲制作,冬季的冬酿开耙,一年四季,都需要酿酒师傅的精准把握,精心呵护,匠心酿造。“人品决定酒品,酒品体现人品”,每一坛绍兴黄酒,都是酿酒师傅技艺、人品、素养、脾气、性格的真实反映。虽然不同的师傅酿出来的酒会有不同的味儿,但绍兴黄酒那份绵长而厚重的醇香都是相同的。绍兴黄酒,酒色光亮鲜艳,酒味软绵醇厚,酒香浓郁悠远,故能闻名海内外。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把绍兴黄酒比作“清官廉吏”和“名士耆英”加以盛赞,他说:“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品)质愈厚。”有着厚重品质的绍兴酒孕育出厚重的绍兴人,也影响着绍兴饮食文化,影响着绍兴人的饮食观。鲁迅小说中对于酒的多次提及和描写,也正是因为深受绍兴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油豆腐与各种豆子。

鲁迅的25篇小说中,“豆”字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共出现42次。《在酒楼上》中,“我”点的四道下酒菜中,就有一道油豆腐油豆腐在北方被称为豆腐泡,在南方被称为油豆腐。顾名思义,油豆腐应该是豆腐的炸制食品。油豆腐是一种具有江浙特色的吃食,其色泽金黄,内如丝肉,细致绵空,富有弹性,可炖,可蒸,可炒,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酒楼上》中,“我”点的油豆腐是煮的,上面还要浇许多的辣酱。煮后的油豆腐饱含汤汁但外形不变,浇上红红的辣酱之后,色香味俱全,不愧是一道下酒的好菜。从“我”点菜的习惯就能够看出作者想必也是喜欢吃浇了辣酱的油豆腐

茴香豆”一词在鲁迅的25篇小说中共出现7次,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喝酒时会要一碟茴香豆做下酒菜。《明天》中,单四嫂子回忆起宝儿在她身边吃茴香豆的样子。《在酒楼上》中,茴香豆也是“我”要的下酒菜之一。茴香豆绍兴的传统小吃,物美价廉,不仅是妇女儿童常买的零嘴儿,亦是城乡酒店四季常备的佐酒之物。茴香豆以干蚕豆为原料,首先在水中浸泡沥干,然后在锅中急火煮大约一刻钟,待到豆皮中间凹陷,周缘皱凸时加入茴香、桂皮、盐等作料,之后文火慢煮直到水分基本煮干,滋味都渗透到豆中关火揭盖,冷却后即可食用。茴香豆香味浓郁,咸香清鲜,熟而不烂,极耐咀嚼。正如绍兴民谣所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韧纠纠”,好的茴香豆使人越嚼越有味,越吃越想吃。

绍兴人爱吃豆,且常吃豆。《风波》中小女孩六斤就爱吃炒豆子。《故乡》中闰土时隔多年再次与“我”相见时,也拿了些自家晒的干青豆给“我”。《社戏》中“我”与阿发、双喜等孩子因为摇船太用力且许久没有东西吃,便偷了一些罗汉豆即蚕豆煮着吃。《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在剥豆时被狼叼走。鲁迅小说中豆子的大量出现,与故乡绍兴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蚕豆又名罗汉豆、槐豆、茴香豆、淮豆,浙江的许多地方都有其栽培的历史,绍兴便是如此。蚕豆在立夏时节普遍成熟,故《社戏》中,“我”到外祖母家消夏时正值罗汉豆成熟的季节,所以“我”得以品尝到那夜的好豆。绍兴人喜欢储藏干物品,因此《故乡》中闰土会送“我”一些干青豆。鲁迅小说虽不以写饮食为主,但在他笔下,饮食化为小说中绝佳的点缀,使鲁迅小说充满独特的绍兴风情。

(三)青鱼干与干菜

不论是《在酒楼上》里的青鱼干,还是《风波》里的乌黑的蒸干菜,都蕴含着绍兴独特的饮食文化绍兴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饮食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他们怀着对食物的尊敬与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转化的灵感与时间的味道绍兴人“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6]《在酒楼上》中的青鱼干由青鱼制成,是鱼干中的上品。青鱼又名螺蛳青,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之一,肉厚刺少,味道鲜美,既能鲜食,又适宜制作鱼干。绍兴有水乡之名,河湖密布,江宽水深,饵料充足,有着悠久的养殖出产青鱼的历史,并有制作青鱼干的习惯。将处理干净的青鱼晾干,再用芒硝和食盐擦遍鱼身之后将鱼置于缸中,压上石头,五天后翻面,继续用石头压,十天之后将鱼取出或晒或烘,待鱼微干时涂上茶油,于通风处晾晒,待其“风干”。制作成功的青鱼干肉质不干且耐储存,食用时只需将其切块喷上白酒于锅中蒸,少时,鱼的鲜香和茶油的清香便会充满鼻腔。绍兴人为青鱼赋予了除鲜食外的另一种成功吃法,使青魚不仅具有河湖的味道,而且具有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更具有时间的味道青鱼干是“我”点的四样佐酒菜之一,想必也是绍兴人常点的佳肴,更是鲁迅心底的那一份故乡味道

干菜,在绍兴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风波》中乌黑的蒸干菜就被赵七爷称赞为“好香的干菜”。干菜即霉干菜绍兴人似乎对“霉”情有独钟,霉干菜、霉豆腐、霉千张、霉苋菜梗等“霉”菜是绍兴的传统食品。霉干菜又名乌干菜,是“绍兴三乌”之一。“乌”体现了干菜的颜色,而“霉”则代表着干菜的制作工艺。“霉”是“腌”的派生词,霉干菜其实就是腌干菜干菜在腌制过程中,经过发酵,使蛋白质发生水解,产生氨基酸,促使干菜鲜味的生成。发酵使新鲜的叶菜转色、生香、呈鲜,成熟为咸菜,咸菜经过太阳猛晒脱干水分,最终形成干菜。“霉干菜”常被误念为“梅干菜”,因为在制作工程中并没有发霉现象,且“梅”似乎比“霉”多了些诗意和美感。但“霉”才是叶菜转化为干菜的关键一环,一个“霉”字,点出了干菜独特风味的来由,更体现出绍兴人转化的灵感。

干菜的产生与绍兴人的节俭有关。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回国后,为报前耻,令全国上下缩衣节食,在饮食上以“盐”节食。此举促使干菜的产生。干菜为“咸”赋予了另一种可能,使咸与鲜巧妙结合,为绍兴饮食增添了新的味道干菜作为一种烹饪食材,可作为各式菜肴的辅料,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为绍兴创造出许多菜肴品种。如绍兴名菜“干菜毗猪肉”,传统的做法是一毗干菜一毗肉,放置在大碗中,最上面用干菜覆盖,无需加水和其他佐料,在蒸笼里蒸2小时左右,直至肉皮酥软发黏即可。出锅时,浓香扑鼻,肉烂菜酥,入嘴糯而不腻,极具风味。在绍兴,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都爱吃这道菜。鲁迅也喜食干菜,在他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提到了母亲寄给他的干菜非常好吃。周总理祖籍浙江绍兴,也喜欢吃干菜,曾九次在杭州楼外楼菜馆用餐,几乎每次都要点“干菜焖肉”、“干菜虾汤”等用干菜为原料烹饪的绍兴菜。干菜易于保存,每当绍兴人到外地担心不习惯当地的饮食时,都会自带一包干菜,不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一直都在。一包干菜,包含着绍兴人对生活的热爱,蕴含着绍兴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岁月的积淀使干菜早已融入进绍兴悠久的历史中,成为绍兴饮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绍兴人的心中烙上深深的印记。鲁迅小说中对于干菜的提及,显示出干菜鲁迅故乡记忆的一部分,体现出绍兴饮食文化对于鲁迅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

三、结语。

绍兴饮食的印记深深刻在鲁迅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饮食的描写虽不多,却处处呈现出绍兴饮食文化绍兴饮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鲁迅,而鲁迅作为其小说的创作主体,其文化心态、文化结构都会渗入到小说之中,使小说蕴含并反映出独特的绍兴饮食文化鲁迅小说中对于绍兴饮食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多了一分乡土情怀,有助于读者透过绍兴饮食文化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鲁迅,理解鲁迅小说,体会饮食深处蕴含的家乡味道、人生味道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尹慧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第67页.

[2]裘士雄,黄中海,张观达.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第1页。

[3][4][5]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丁聪插图本[M].丁聪插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第20页,34页,72页.

[6]鲁迅.华盖集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159页.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