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荟萃]育儿知识大全

“心情教育”从幼儿开始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   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而养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品格。   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内容。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德国孩子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专家认为,给孩子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当然,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意孩子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差异,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      日本父母的“人情味”培养法   如今的日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开始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他们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   1.体贴他人的孩子。要让孩子具有体贴他人之心,做父母的必须先具备体贴他人之心。   2.忍耐力强的孩子孩子2岁时,让他学会等待;2岁之后,让他学会忍耐。   3.充满干劲的孩子。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并能从头至尾、兴致勃勃地参与一件事。   4.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孩子单独玩耍时家长尽量不要干预,因为,此时正是孩子自发、自动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5.富有智慧的孩子。用父母的爱心去充分挖掘孩子在智慧上的潜力。      北京幼儿园自聘老师3年内清退完   北京市有关部门透露,全市各幼儿园原则上分3年清退完所有自聘人员。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幼儿园自聘人员在北京市远郊区县相当普遍,有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记者了解到,在一些不规范的幼儿园存在着幼儿园老师“集体哄孩子”现象。据悉,这些幼教老师大多是幼儿园自聘老师,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已经开始了幼儿园自聘人员清退工作。房山等远郊区县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乡镇中心幼儿园自聘人员清退和暂时留用管理办法,并规定原则上分3年清退完所有自聘人员。      早用筷子有益发育   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他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发育。专家认为,幼儿应从2~3岁时就学习使用筷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      父母生存质量高低影响儿童心理发育   父母生存质量直接影响学龄儿童心理发育,尤其以生理、心理领域最为明显。父母的生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状态越是积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也越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是新近由哈医大、哈师大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一项调查结果。   相关专家建议,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满足家庭成员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尤其是提高农村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十分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据了解,专家们选择了4所不同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城乡小学,对近2000名学龄儿童的智力、个性和行为发育水平进行了测试与评价,并对其父母进行了生存质量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父母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等4个领域得分越高,儿童个性发展越是趋于外向,这说明父母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积极、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良好,以及满意的周围环境,有利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研究同时证实,当父母由于疾病、残疾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儿童未成年就过早地担负起照顾他人的责任,从而错过母爱、依靠、家庭温暖等,就会使儿童变得异常敏感、疲惫不堪,并随之严重束缚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本次调查亦表明,父母生存质量无论哪一领域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儿童行为异常;换言之,父母身体健康差、睡眠不良、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较低,以及对药物依赖,或终日处于消极的心态中,均会对儿童行为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住房环境和经济来源,以及不能获取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也都会间接影响到儿童行为发育。   为此,专家指出,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对子女的行为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儿童心理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   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   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儿童长期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场面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不仅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长期沉迷于电视还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尽管我国的电视节目内容与美国不同,但是家长仍要设法把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同时对儿童看电视的内容要有所干预,不能听之任之。

相关热词搜索: 荟萃育儿知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