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杏花 李灵 [李灵:最美乡村女校长]

去年夏天,郑州大街小巷,一个衣着朴素的女孩边嚼着干粮,边奋力蹬着三轮车,专门收购小学教辅图书,而且给出的价钱也比一般“破烂王”高得多。

这个情景,被一个名叫“莫笑书生无情”的网友看到。

他拍下女孩骑车收书的照片,发到了网上。

一时间,这个名叫李灵乡村女教师感动了社会。

“2009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      “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杂志、教辅”。

2009年6月18日,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的校长李灵冒雨骑着三轮车,像废品收购者一样,在郑州市西环路沿街回收旧书

李灵今年27岁。

在这么高温的季节,她一个人来到郑州,顶着烈日蹬上三轮车大街小巷转悠,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校300多名贫困孩子有个最简易的“图书室”。

7年前,淮阳师范毕业的李灵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

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学校招收的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

由于所有学生上学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李灵就想通过休息时间用收废品的方式给孩子们收些旧书

(图片来源:CNSphoto)      一个衣着朴素的女孩边嚼着干粮,边奋力蹬着三轮车,专门收购小学教辅图书。

这个场景被一个名叫“莫笑书生无情”的网友看到。

他拍下女孩骑车收书的照片,并配上一句简短的文字:“希望每一个曾经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可以稍稍给女孩尽一点力量……”发到了网上。

这幅照片迅速引起巨大反响。

很快,人们知道这个女孩叫李灵,是淮阳县一所农村希望小学的校长,为了让几百名孩子有书可读,27岁的年轻女校长只身来到省城收购旧书

收书,一个源于普通乡村教师质朴心愿的举动,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李灵的作为,也赢得了由贾平凹、阎肃、崔永元、于丹、金庸、冯骥才、喻国明等30位各界名流组成的“感动中国”推举委员会的喝彩,她被推举为CCTV2009“感动中国”首批30名候选人之一。

20岁女娃自办希望小学      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始于2002年,当时李灵从淮阳师范,回到家乡,她看到家乡那些留守儿童辍学在家的眼睛,那种渴求知识的眼光让她很受触动。

淮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河南省劳务输出大县,在这里,几乎每个村子18岁以上的青壮年都离开家在外打工,越来越多留在村里的孩子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再加上当地小学布局分散,许多孩子面临着辍学。

看到这种现状李灵十分痛心,她开始琢磨为村里的孩子们办一所小学

当年7月,经当地教委批准,李灵希望小学在两间租来的房子里开课了,当时还只有20岁的李灵出任校长。

孩子想办学,我当然支持。

”教了近40年政治课的中学教师李丙兴忆起女儿李灵当初的决定,说当时就和她结成了“同盟”。

随后,他帮助李灵租用在村里租了8亩地,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8万元钱,建起3所标准化教室,分别是一、二、三年级教室。

最初,每位学生就收100元学杂费,除去开支根本不赚钱,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中小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后,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学生生源有了新的挑战。

“公立学校不收学杂费,我也不收,就享受国家每位学生115元的补助,能给老师发工资就行。

”当初,李灵就是这么倔,没想到,每年入不敷出,让她打起了退堂鼓。

2007年秋季,李灵算算账,每年除给老师工资外,还要增加标准教室的投入,她的外债已经从8万元增加到16万元。

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民办学校无法享受国家免费教育,教辅材料大量匮乏,成了李灵的心病。

“闺女经常躲到屋里、厕所里哭,我和她爸劝她,说实在不中,学校就散了吧。

可灵儿说再难也要办下去,村里很多人出门打工了,留家的孩子不上学不行。

”刘桂芝说,看李灵态度坚决,她和老伴在学校搭个窝棚,吃住在学校,陪着女儿。

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

在她的一手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1到4年级各1个,还有3个学前班,300多名学生

乡村女校长沿街收旧书      长时间生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孩子们缺少课外知识的教育。

可是,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李灵就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想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课外知识。

于是,李灵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让自己的学生也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课外读物。

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

为了自己学校孩子能像其他学校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后,开始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

其实刚开始收书时,李灵也觉得很难为情:她找了一个偏僻的角落贴上了块收书的牌子,鼓足勇气来到了小区门口。

后来,李灵放下了女孩的羞涩,开始穿越大街小巷回收旧书

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每顿饭只吃两个烧饼。

今年夏天,出现在郑州街头的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帧非同寻常的“李灵映像”,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一个叫“莫笑书生无情”的网友知情后,悄悄用手机拍下了李灵收书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发到网上,引来大量跟帖。

网友们的好奇和善良很快演变为一股强劲的网络舆论,很多人想找到“收书的女教师”,甚至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

网友的声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记者们很快在街头找到了李灵

随后,“乡村女校长进城为学生旧书”的故事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

那张她在大雨中奋力蹬车的照片,震撼了无数读者和观众,为她赢得了“乡村最美女校长”的赞誉。

“当时没想到有人跟着我拍了照片,也没想到大家看了会那么感动。

不过,后来收书容易多了,很多人专程跑来送书给我。

”她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照片,笑着说。

要不是有记者登门拜访,李灵的父母无论如何不知道女儿是去收书的。

“当时灵儿去郑州干啥,俺都不知道。

李灵的母亲刘桂芝说,一放暑假,李灵对她爸说想去郑州,她爸以为女儿是去游玩,并没放到心上。

直到6月底的一天,有个报社记者找李灵,父母才知道孩子吃了苦!   说起收旧书,李灵的语气很平静:“我年年都出去收书,只不过以前大家不知道罢了。

”她的目标是给学校建一个图书室,让孩子们都有课外书看。

新书太贵,而旧书是论斤称,她觉得特别合算。

每次收书回来,老师和学生们都围上来,像寻宝一样在书堆里翻找各班需要的书。

这是李灵最开心的时候,这种开心成了她一次次外出收书的动力。

自从被媒体报道后,李灵感觉自己一时成了社会的“宠儿”,各地看望的人员和各种捐赠源源不断地来到学校

去年暑假后,学校有了6万册图书,12万元捐款,还有电脑、钢琴等设备以及各种体育器材。

不变的梦想      李灵学校紧挨着村子主干道,校名简单,只写了“希望小学”四个字,旁边挂着一块黄色匾额:周口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基地。

当地村民说,这个匾额以前并没有,“李灵出名后,才挂起来的”。

学校很小。

从只有一间办公室的办公区穿过一道围墙到教学区,只有十几步距离。

8间教室分属五个年级,容纳了460多个孩子

教学区最南端的一间屋子辟作“希望书屋”,存放着学校最近几个月以来受赠的数万册图书。

小小的图书室虽然简陋,但它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学校没有操场,教室门前一块三四百平方米的空地,就是学生们活动的场所。

空地角落里放着一个单杠、一个滑梯和一个旋转木马,它们是李灵前几年收购的旧物件,也是学校日常使用的全部体育器械。

希望小学现有460多名学生,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附近的乡亲们也知道了李灵学校学生的事迹,纷纷把孩子送到她的学校读书,对李灵寄予了相当大的厚望。

李灵说,乡亲们越喜欢她,她越感到责任重大,不能让孩子们在学校有任何闪失,期望他们个个成绩优异,顺利升入中学,考上大学。

李灵一直记得这句话:“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渐渐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   现在,当关注和赞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归零时,李灵依然怀着感激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名”,因为社会的关注让她的“希望小学”真正有了希望

据悉,淮阳县已经批了12亩地,准备扩建李灵希望小学

尽管建校资金还是个大问题,但李灵已经在规划新校:“新学校想建成‘品’字形,在门口设个文化长廊,里面是文化大院,除了标准化教室,还要有图书室、电脑室、音乐教室和学生宿舍。

用不完的地,可以种点菜,让孩子们自己劳动。

”   更让李灵高兴的是,9月开学时,周口师范学院的3名毕业生邵慧莲、李莉莉、毕霞来到学校,要在这里支教两年。

如今,所有的关注归于沉寂。

李灵依然像往常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学校

在安静而空虚的乡村,她忘记了“成名”的经历,怀着一颗近乎虔诚的感恩之心,追逐自己的梦想和乡村教育的希望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