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许嘉骏,徐丹枫,金辛良,谭剑敏,朱晓明。

【关键词】 肾肿瘤;多房性囊性肾瘤

房性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 MLCN)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近年来我院共收治4例患者,结合文献复习临床特点,B超、CT、MRI、病理组织学诊断及外科治疗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41、72岁;女2例,年龄分别为46、53岁;病变均为单侧,其中右侧3例,左侧1例。病程2—5年,平均27个月。临床表现肉眼血尿1例,腹部包块2例。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钝痛,无放射痛,每次持续1—2h,无发热、恶心呕吐、尿路刺激症状。B超检查:2例显示右肾中上极肾实质内可探及11.4cm×8.3cm和6.2cm×4.8cm大小的多房性囊性无回声肿块,1例示右肾下极肾实质内可探及4.0cm×3.8cm的多房性囊性无回声肿块,1例示左肾中上极肾实质内可探及7.3cm×4.6cm的多房性囊性无回声肿块。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均可见分隔,肝胆胰脾未见异常。IVU检查4例均提示患肾明显增大及占位性病变可见集合系统受压,导致不同程度的肾积水。CT、MRI诊断为囊性肾实质病变。CT检查均显示为单个或多个囊性肿物,内部可见多个密度均匀的囊腔。腔内容CT值为7—16HU,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表现;囊间隔轻至中度强化。MRI检查:腔内容T1WI呈极低信号,T2WI呈极高信号,类似水的信号改变。

1.2 手术方法 4例均行开放性手术。3例行患肾切除术,1例行患肾部分切除术,保留肾脏。本病大体标本呈红白色囊实性肿块,见包膜完整,肿物较光滑、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患肾受不同程度挤压,囊内液体呈无色透明,淡黄色或深黄色,合并出血者呈黄褐色,囊间有质韧的软组织分隔。

2 结 果。

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多房性囊性肾瘤。光镜下见肿块为多个大小不等多房囊腔组织,内衬上皮细胞,腔内可见浆液性液体,间质有少量散在淋巴细胞。囊内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和(或)单层扁平上皮,可见靴钉状细胞,囊壁周围为纤维结缔组织,含排列不规则的厚壁小血管和少量平滑肌组织。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消失,复查B超、IVU、CT未见复发,其中行肿物切除保留患肾者行肾功能检查均为正常。

3 讨 论。

房性囊性肾瘤临床较罕见,自1892年由Edmunds首先描述后,目前文献只有200余例报道[1],国内报道近10例[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命名较混乱,曾经称为多房性肾囊肿(multilocular cyst of kidney)、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囊性错构瘤、肾淋巴管瘤等。多房性囊性肾瘤更能全面概括此病特征[3]。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为多个囊肿局限聚集于同侧肾脏的一个部分,彼此间仅以一层薄膜相隔,病变逐渐增大并且含有胚胎性成分、病变局部切除不彻底复发均支持本病为肿瘤[4]。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先天性肾集合小管发育不良有关[5]。多房性囊性肾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2岁以下的男孩和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发病年龄呈双极性[6]。由于该病进展较缓慢,部分患者到中年才出现临床症状[7]。本组4例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双相分布特点。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因发病年龄而异,儿童中多以无意中发现包块就诊;成人可为肉眼血尿,腹部、患肾部位出现疼痛或季肋部肿块表现。也有无临床症状者于B超、CT检查时偶尔发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