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系统在胸腰段骨折的应用

作者:王忠春 陈明辉 陈秀林。

【摘要】 目的 探讨AF系统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4例胸腰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AF椎弓系统固定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得到随访,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高度恢复。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骨折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简便省时,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AF系统胸腰骨折;植骨      鹤岗矿业集团兴安分院自2003年9月开展AF手术24例,取得满意效果,结果表明AF系统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手术简化,复位固定可靠,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52岁,平均41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砸伤8例,车祸4例,损伤节段T12 2例,T118例,L2 9例,L1 3例,L3,L4 各1例。本组均为爆裂性骨折,合并脱位30例,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lel[1]分级标准A级6例,B级6例,C级9例,D级3例。本组均在1周内手术。   1.2 手术方法 本组24例患者无采用AF系统进行切开复位固定,气管插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胸部及双髋部垫皮垫,腹部悬空,腰部后伸,以骨折椎体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方结构。椎弓根进钉点:在腰椎为上关节突的外缘与横突中线的交点,在胸椎则为小关节面下缘,距关节面中线外侧约3 mm处。选好入钉点后,咬除少许骨皮质,用T形锥与失状面成10°~15°钻入,深度为3.5 mm左右,插入克氏针,C臂X线机透视定位,满意后进行椎管减压,置入AF钉,深度为椎体的60%~80%。安装连接杆,旋紧自锁螺钉的凸面螺帽,再根据需要撑开或加压连接杆,安放DTT,横突间植骨。   2 结果   本组随访4~24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B级6例,B级→C级3例,B级→D级3例,C级→D级2例,C级→E级7例,D级→E级3例,术后无1例加重。术后均经X线拍片对比观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及后弓角变化。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50%,恢复到术后的90%;Cobb’s角由术前平均26°矫正到术后平均5.4°。   3 讨论   3.1 AF系统的器械特点 AF系统是由邹德威等,在80年代末期,在RF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2]。AF系统由正反螺纹角度螺栓,正反螺纹套筒,自锁椎弓螺钉及横钉,横连杆组成,套筒连接两端角度螺栓长度可由60 mm—100 mm间调节。与Dick系统比较,AF具有以下特点:①Dick系统具备复位固定功能,但结构上有一个万向关节,当人体脊柱承受数以千万次的轴向载荷后,万向关节可发生松动,致使已获得的矫形作用部分或大部分丢失。而AF无万向节的复杂结构,但却具备了万向关节才能达到的三维空间的可调节性,而且角度螺栓的坚固性克服万向关节的易松动性,使后期受伤椎高度丢失的可能性降低;②因角度螺栓可作360°旋转,因此彻底解决了椎弓螺钉在三维空间调节所受的限制;③撑开及加压仅需旋转正反螺纹套筒即可,而无需分别旋转每一螺帽,因此使置入和复位操作大为简化;④AF椎弓螺钉直径较粗,螺纹较深,固定牢固,本组未出现螺钉折弯及断裂现象。。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