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档案灾备需求的特殊性

摘要:档案灾备是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在信息化环境下拓展的新领域。本文从档案灾备业务信息系统灾备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档案灾备需求的原理、层级、目标、法律、空间、周期和介质七个方面的特殊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档案灾备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服务壁垒;分析      1 档案灾备需求的概念      人类社会活动整体上可以总结为“造福”与“避祸”两个方面。根据乌尔里希·贝克(Ult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期,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不断增加,风险程度不断加大。按照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人均GDP为500~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与效率等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瓶颈”时期。当前中国正处在这一阶段,对应问题之一就是各类灾难已经表现出增多和更为严重的趋势,近年的台风、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一些人为事件已经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1.1 灾难   目前,学术界对灾难(Disaster)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角度。第一种是从灾难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如《灾难恢复杂志(DRJ)》将灾难定义为:“造成机构的某一部分无法在预定的一段时间内提供关键业务功能的事件。”第二种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我国2005年出台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中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将灾难定义为: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美国学者John William Toigo在其《灾难恢复规划》一书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角度进行定义。笔者认为第二种定义是第一种定义信息系统条件下的特例,因此本文采用第一种定义方式。灾难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导致机构核心业务中断或受损的各类人为事件。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2 灾备   近年来,“灾备”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学者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灾备的“备”有多种理解方式。第一种,认为“备”就是“备份”,其重点是数据备份(Data Backup),认为灾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信息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灾难发生后可以恢复的过程”。第二种,认为“备”就是“备用”,其重点是系统备用(System Spare),就是在生产系统之外,建立一个冗余系统,当生产系统发生灾难的时候,备用系统立即投入使用。第三种,认为“备”就是“备援”,灾难备援(Disaster Preparedness)是指“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前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应急方式,以应对灾难的发生,其内容包括数据备份系统备份,业务连续规划、人员架构、通信保障、危机公关,灾难恢复规划、灾难恢复预案、业务恢复预案、紧急事件响应、第三方合作机构和供应链危机管理,等等”。   笔者认为,“灾备”的三种理解方式之间是一种层次包含关系,核心层以数据为中心,中间层以系统中心,扩展层以管理为中心,但是外层的实现必须以内层的实现为前提,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灾备是指第三种,也就是从融合了技术和管理的交叉视角理解的灾备概念。 论文代写         1.3 档案灾备需求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人类历史记忆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档案一旦在灾难中被损毁,将给人类社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缺憾。本文所指的档案既包括纸质载体的档案,也包括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电子文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其灾备需求必然会与一般信息的灾备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灾备系统两个中心的划分,灾备系统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方法等。但是,档案又是一类特殊的信息资源,必然有一些特征是档案本身所特有的,而这些特殊性正是档案灾备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投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建没一个系统必须经过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设施等过程,而需求(Requirement)正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档案灾备需求定义为:“对档案灾备系统应该实现的各类功能的系统化描述。”      2 档案灾备需求特殊性      “档案灾备”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我国档案工作者以数据备份方式应对灾难的实践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档案损毁的教训使档案界开始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国内外灾难恢复的相关理论引入档案灾备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张永生的硕士论文《档案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研究》、黄南风的硕士论文《档案数据备份研究》、刘清杰的论文《档案灾备的特点、过程、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对于提高档案灾备的理论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纵观这些研究,理论基础却大多沿用了信息系统灾备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受到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出台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影响很大。由于《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银行、铁路、电力、民航、证券、保险、海关等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而业务信息的特征与档案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直接照搬必然带来不能适应档案灾备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对档案灾备需求特殊性进行系统分析,对于识别档案灾备业务信息系统灾备的差异性,设计出符合档案工作实际需求灾备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档案灾备原理的特殊性   业务信息系统灾备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生产中心(PC,Production Center)”和“容灾中心(DTC,Disaster Tolerance Center)”。生产中心是指正常情况下机构核心业务运行所在地(包括支持业务应用的机房、设备、软件和人员在内)。容灾中心是指为了减少灾难给机构造成的损失而在异地建设的一套生产中心的同级克隆或者降级克隆(包括支持业务应用的机房、设备、软件和人员在内),在生产中心不能处理的灾难发生之后,容灾中心接管生产中心业务,在生产中心恢复正常以后业务再回切到生产中心。 毕业论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