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湖奇鱼

神秘的青藏高原,。

美丽的青海湖畔,。

诡异的自然奇观,。

人鱼之间演绎了怎样的离奇故事?。

几条小鲤鱼,几经曲折,终于越过了高大的龙门,看到了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了很久的童话故事(图1)。

(1)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

大坝下翻滚的浪花中不断有小鱼腾空而起,它们前赴后继,一个落下,一个又跳起。这情景可不是童话,而是在青海省刚察县可以亲眼所见的自然奇观,当地人把它叫作跳坝(图2)。

(2) 真实的自然奇观——跳坝。

水中跳坝的是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种。

史建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湟鱼为什么要跳坝?这种奇异的现象究竟是生性使然,还是由于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造成的?。

8月正是湟鱼产卵的季节。流入青海湖的沙柳河,河水中湟鱼密布,难以计数。湟鱼青海湖环湖生物链中的核心物种,它的盛衰直接牵连到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当地人甚至把它称为“神鱼”(图3)。

(3) 被称为“神鱼”的青海湖湟鱼”。

那么,产卵的季节,湟鱼为什么不在湖里,却跑到淡水河里来了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利用水下摄影设备,和湟鱼进行了一番亲密接触。 镜头前往来穿梭的湟鱼主要有褐色、黄褐色两种颜色,浑身几乎没有鳞片。专家介绍,湟鱼在咸水淡水中都可以生长。它生长缓慢,一条幼鱼长到500左右克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

这些看上去有些温顺的湟鱼其实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

史建全:湟鱼鱼子性凉有毒,人要是误食以后,轻者可以引起腹泻,重者可以昏迷。

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海拔3192米,面积达4200多平方公里,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说来也怪,在这片美丽的水域,只有湟鱼,难见其它大一些的鱼类。青海湖为什么只有这一种大型鱼类呢?。

史建全:因为青海湖的水质高盐高碱,PH值比较高。我们从1990年代以后做过许多引种的实验,这些鱼类都不能在青海湖中生存,而青海湖裸鲤具备高盐和高碱的排盐的系统,所以也仅有青海湖裸鲤在青海湖这种水域环境中能够正常生存。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水文条件缔造了独特的鱼类。千百年来,湟鱼一直独享着青藏高原上这片浩渺迷人的水域。

湟鱼是典型的溯河洄游的鱼类,它的一生是在咸水和淡水中交替度过的。湟鱼的育肥期和性成熟期主要生活在青海湖咸水里;繁育期、产卵期则要到青海湖周边的淡水河道中。因为青海湖高盐度和高碱性的水质无法使它们性腺成熟。所以,春夏之交,成群结队的湟鱼要离开青海湖进入周边的河道,逆流而上,繁衍后代。这是它们亘古不变的生命历程!

那么,湟鱼跳坝的现象是不是也是由于青海湖独特的高原环境、水文条件造成的自然现象呢?。

马玉海(刚察县渔政局局长):这不是它的一种自发行为,而是无可奈何之举。鱼儿只是认为这一堵墙挡住了它,就本能地必须要跃过去,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跳坝的现象。

越过大坝到上游去,对于湟鱼的繁衍生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杨建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副主任):湟鱼跃不过这个大坝,它就不能到它的产卵场去产卵

湟鱼为什么非要越过大坝到上游产卵呢,同样是在一条河里,大坝以下的河道中就不能产卵吗?。

杨建新:过不了大坝,它的溯河流程不够,水流对它的刺激影响不够,性成熟达不到它的产卵要求,就不能排卵,不能进行自然孵化。

马玉海:湟鱼为了跃过这个坝,长时间地跳跃,如果总也跃不过去,这样它所怀的卵就会被自身消耗、吸收。吸收完后,这条湟鱼就等于没有完成它繁衍后代的任务。

没想到,大坝竟然对湟鱼的繁衍生息构成如此严重的威胁。

青海湖的北岸有五条流入青海湖的河流,它们是湟鱼的生命之河。然而在这五条河上,都有拦河大坝,这是湟鱼生命旅途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据了解,对湟鱼的生存构成威胁的远不止横亘在河上的大坝。在青海湖东岸,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青海湖区域内的沙化、旱化、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植被景观明显呈现出由草原植被景观向荒漠化植被景观演变的趋势。

据当地的老人讲,这条河之所以叫沙柳河,是因为沿河两岸曾经长满了沙柳树,如今,沙柳树的踪影在这条河道边上已经很难寻觅。

摄制组在2007年拍摄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影像:由于干旱,湟鱼上溯产卵主要河道之一的泉吉河断流,成千上万的湟鱼搁浅在即将干枯的水洼中,许多已经死去(图4)。

(4) 因河水断流,成千上万的湟鱼搁浅。

断流不仅仅是在2007年。进入21世纪,湟鱼上溯产卵的几条主要河道断流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湟鱼大量死亡。贾得伟(刚察县政协 副主席):我记得2003年6月17日河道断流,有一个大坑,经过我们测量,它最窄处4米,最宽处18米,长42米,湟鱼搁浅的厚度53厘米,估计可能达几十吨(图5)。

(5) 一个大坑就搁浅了几十吨湟鱼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湟鱼的数量不断减少,1995年,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为7500吨,相当于60年代的十分之一,而2004年,又下降到了5017吨。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环境恶化,湟鱼告急。湟鱼当年的救命之恩,青海湖人刻骨铭心,如今湟鱼有难,他们岂能坐视不管!一场拯救湟鱼的行动开始了。

对于湟鱼,青海湖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走进环湖的村落,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跟你讲起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湟鱼救人的往事。

孙生海(刚察县新泉村 村民):从1959年底就开始遭灾荒,生产队派劳力去打些鱼来吃,当时是定量,多了不允许吃,在食堂做好了以后是每人一份儿。

孙生海说,如果没有湟鱼,那时候许多人也许就会饿死。

对于当年捕鱼的事,66岁的张守林至今记忆犹新。

张守林(刚察县尕曲村 村民):冬天我们上冰上,铺一张皮子,拿几根钓竿,就这么钓。夏天就去我们这个小河,用手抓,或者拿棒子打,就这么抓来吃。

如今,青海湖早已采取了生态保护措施,禁捕湟鱼

青海湖人没有忘记湟鱼当年的救命之恩,在湟鱼危难之际,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走访青海湖周边的村子,我们听到了许多村民救助湟鱼的故事。孙生株,新泉村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告诉我们,2007年6月28日,他发现断流河道中到处是被困在水洼中的湟鱼。于是,便立即跑回村子。

孙生株(刚察县新泉村 村民):叫了新泉村的二十几个村民,开着手扶拖拉机就下去救鱼去了。手扶拖拉机怎么救鱼呀?就是把塑料布铺在托箱里,连鱼连水倒在托箱里,然后把手扶拖拉机慢慢开到河口去,放在河里边。

现在,一旦河水断流,拯救湟鱼就是当地人的头等大事。

这天,沙柳河边的一块岩石上聚集了许多牧民和僧人,只见他们走下悬崖来到河边,将塑料袋中的小湟鱼倒入河中。他们说,这是流传了很久的仪式,叫放生。在这个放生仪式上,我们了解到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藏族不吃鱼(图6)。

(6) 僧人们在放生

对于藏族为什么不吃鱼,各藏区有着不同的解释。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藏族的解释,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他们心中不吃鱼就是不吃湟鱼

索南多杰(藏族文化学者):湟鱼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藏族有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你要是杀了一条雌性的鱼,就等于杀了10万条生命。所以,如果吃鱼的话,杀生的罪孽就非常地深重。所以不吃鱼。

如今这种习俗已经成为所有青海湖人的共同准则,这也是湟鱼面临生存危机时,青海湖人挺身相救的深层的文化原因。

那么,这些放生湟鱼又来自何处呢?。

为了弄清楚放生湟鱼的来龙去脉,摄制组继续在青海湖畔探寻。这天我们来到位于沙柳河畔的一个院落。

一位妇女正在专心致志地剥着鸡蛋,剥开之后把蛋黄和蛋清分别放置。小桌上还放着一小盒粉状的东西。

小盒里装的是黄豆粉、盐,还加了猪油和蛋黄搅拌在一起,喂小鱼的。

原来她制作的是鱼苗的饲料。在一些水泥砌的池子中,密密麻麻地全是小鱼,是湟鱼苗(图7)。

(7) 青海湖裸养救护中心的室外鱼池。

史建全:每年的5月末到7月底,是青海湖裸鲤溯河产卵的盛期,这个期间我们在各主要的产卵河流选取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完了以后将授精卵拿回到室内的孵化室进行人工孵化。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是青海省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主要用人工繁育的方法解决由于大坝的阻隔使湟鱼无法上溯产卵造成的湟鱼资源衰竭的问题。

放生仪式上放生湟鱼就是这个中心提供的。室内池中的湟鱼苗养到一定的程度便被放养到室外的鱼池中。养到一年后再放归青海湖(图7)。

杨建新:每年向青海湖放流大规格鱼种700万尾。

?一方面人们要在河中筑坝,浇灌两岸的农田,另一方面这些高过河面许多的大坝又成了湟鱼上溯产卵道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人鱼之争”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湟鱼要保护,人类也要生存。人们始终在寻找破解“人鱼之争”难题的方法。

我们来到泉吉河的一个大坝。只见大坝的旁边有一个类似人工渠的水泥通道。史主任说这不是水渠,而是专门为湟鱼修建的过鱼通道(图8)。

(8) 人工修建的过鱼通道

史建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辅助青海湖裸鲤在溯河的过程中,克服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能够顺利地到达上游进行生殖行为。

史主任说,从2005年开始,湟鱼上溯产卵的三条河上共修建了5个这样的过鱼通道

人们期待着精心设计的过鱼通道,能够彻底解决湟鱼上溯产卵的问题。但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过鱼通道修好不久,湟鱼上溯产卵的季节也到来了。然而,大部分上溯湟鱼看都不看簇新的水泥通道,径直游向大坝。看到大坝下层层叠叠的湟鱼,人们的心凉了半截。

湟鱼为什么不走过鱼通道呢?。

丹增尖措(刚察县渔政局 副局长):过鱼通道就修在主河道的旁边,鱼自然而然就会走主河道,而不走人为修建的通道;再一个呢,就是过鱼通道进水口的位置比主河道要稍微高了一点,所以水量很小的时候,这个通道几乎就没有水,所以鱼根本通过不了。

看来,这种过鱼通道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当我们即将结束在青海湖畔的采访时,又遇到这样一件事:。

柳河的中游,由于刚下过雨,河水没有了往日的清澈,水势也变得汹涌。远处有一个孤零零的帐房,那是渔政部门的检查点。每到湟鱼繁殖的季节,渔政部门都会在湟鱼上溯产卵河道上设立这样的检查点。一方面监测鱼群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防止利令智昏的偷捕者。

湟鱼上溯产卵期的两个半月内,检查点的工作人员就住在这里值班。

马孟祥(刚察县渔政管理局沙柳河检查站 站长):这两个半月基本上就不回家了,就是河道巡查,吃住都在这儿。艰苦大家都得克服了,我们是24小时值班,主要是天黑以后到凌晨这段时间,所有人都出去巡护,白天轮流睡一下,因为偷捕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夜间和凌晨。

聊天的过程中,只见检查员小季提着一个水桶来到河边。见他把浑浊的河水舀到桶里,我们不禁好奇,打这么浑浊的水究竟干什么用呢?。

小季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却扭头跑进帐房内。一会儿只见他又拿出一个水桶。

季世庆(刚察县渔政管理局沙柳河检查站 检查员):这是我们早上打的一桶水,到现在沉淀下来就这么多东西,都是泥沙。沉淀完了比较清,能喝。这附近没有其它水,平时就喝这个河水。水清的时候可以,现在正好发大水(图9)。

(9) 生活虽然艰苦,监察站的工作人员都乐观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看到水桶底部沉淀的泥沙,我们无语了……。

夜幕降临后,我们加入到检查人员巡查的行列。虽然还是8月中旬,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却已寒意袭人。

时近深夜,突然远处出现了两个亮点。有情况,检查队员们立刻警觉起来。

尽管他们嘴里否定是在偷捕湟鱼,可是他们的打扮还是露了馅。这时,检查队员又发现了一个偷捕者。同时还找到了偷捕者藏匿起来的渔网,不久他们又在河里捞出了一个编织袋。

偷捕者所用网的网孔是小眼的,三四两的鱼都能捕捉。也就是说三四年的鱼都可以捕。现在正是产卵季节,这种偷捕行为性质是比较恶劣的。产卵亲鱼被破坏的话,破坏力度是很大的。

偷捕者被检查队员带走接受进一步的处罚。

柳河大坝上还有新的铁制过鱼通道,和水泥建的过鱼通道相比,新的过鱼通道没有建在大坝的旁边,而是直接建在了大坝上,主要是帮助聚集在大坝下的湟鱼跃过大坝到达上游产卵场地。这是最新设计的,还在试验阶段。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图10)。

(10) 建在大坝上的过鱼通道帮助鱼儿跃过“龙门”。

看来,让湟鱼越过大坝顺利上溯产卵始终是青海湖人牵挂的事。

相关热词搜索: 神湖奇鱼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