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鼓胀篇教学方法研究

【关键词】 鼓胀;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鼓胀是肝胆系统最常见的,亦是目前中西医治疗最棘手的一个病证,如何讲好鼓胀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近20年的临床教学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1 阐述定义,突出特点     鼓胀的定义,单纯按教材照本宣读,难免枯燥乏味,因此要结合临床,运用图片和录像,首先介绍一个典型病例,引出鼓胀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尤其突出腹部胀大如鼓而得名这一特点,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完整的定义应该由主要临床特征和病机两方面组成,这样结合临床,突出特点讲解,学生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2 论述病机,抓住重点     鼓胀的病因病机教材分为黄疸胁痛积聚转变、情志不遂、酒食不节、血吸虫感染4个方面,如果按教材一一讲解,缺乏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抓住气、水、血3个字,结合病变的脏腑来阐述,才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鼓胀发生的关键,是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其中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因此肝气郁结,气滞而致血瘀,是鼓胀发生的基本条件。脾为后天之本,制水之脏,肾为先天之本,治水之脏,故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停”于腹,是鼓胀发生的重要因素。以气滞、血瘀、水停为主线来阐述其病机,简单明了,学生容易理解。

3 中西会通,诠释疑点   教材[1]鼓胀篇中有两处提到腹部振水音,这与西医振水音不同,它是由于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冲击或振动胃部,而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是生理性,多见于正常人餐后或饮进多量液体时出现。如在清晨空腹(晚上8点以后未进食)或餐后6~8 h以上有振水音,则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则是病理性的。鼓胀篇所说腹部振水音,是由于腹腔积液,震动腹部而产生的;而西医诊断学所说的振水音,是由于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冲击或振动胃而产生的,两者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不同。我们上中医内科学时,学生已上过或正在上西医诊断学,容易混淆,也经常就这个问题,询问老师。笔者在讲授鼓胀篇时,阐明两者的病机所在,是一个概念,两个不同的内涵,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