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煎治疗乳腺增生病1200例

笔者从1988年3月至2004年3月间采用自拟乳癖治疗乳腺增生病120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200例均为门诊病人,排除妊娠期及恶病质患者。

诊断依据:一侧或双侧乳房有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梅核或条索状,边沿清楚,质软、富有弹性,与周围皮肤不粘连,推之移动,伴有间期性疼痛或不规律性抽掣样痛,多随情绪而消失,称慢性病史,亦均红外线扫描辅助检查确诊。

本组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6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16岁—20岁168例,21岁—30岁365例,31岁—40岁516例,41岁—56岁151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7年,其中1年内者417例,1—5年624例,5年以上者,159例。

肿块情况:多呈条索状,其次为椭圆形或结节状。

肿块有弹性,可活动,与周围皮肤粘连,触痛明显,皮色正常,双侧患病者818例,右单侧者263例,左单侧者119例。

疼痛性质多呈胀痛,抽掣或刺痛,多随情志变化而消长。

由于肿块对位于乳腺外上象限,疼痛可放射腋下及肩臂。

658例患者的疼痛每在经期前而尤甚,经期过后1周左右渐渐缓解。

与月经无关的542例,尚无规律性,疼痛时发时止。

2治疗方法 以理气化痰止痛为治疗大法,自拟乳癖煎临床化裁治疗,药物组成如:柴胡10g,香附6g,白芍6g,黄药子10g,穿山甲15g,佛手10g,生牡蛎24g,半夏10g,僵蚕10g,南星10g,王不留行10g,橘核15g,丝瓜络6g,姜黄10g,甘草3g。

辨证加减:伴脾虚痰盛者,加白术、茯苓、麦芽,川贝母;痛经、经色暗兼有瘀块者,加桃仁、泽兰、元胡;见肝郁化火者,加山栀、丹皮、龙胆草;若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饮食纳呆者,加神曲、代赭石、陈皮,减穿山甲、牡蛎、姜黄;冲任不调者,加仙灵脾、鹿角霜、仙茅。

3疗效标准 痊愈:肿块全部消失,伴发症均恢复正常,红外线扫描在正常范围,且3年以上无复发;好转:肿块部分消失,或留有串珠大结节,偶然有轻度疼痛红外线扫描基本在正常范围,2年之内无复发;无效:肿块消退不显著或无变化,但体征有所改善。

4治疗结果 痊愈:918例(76.5%),好转:260例(21.67%),无效:22例(1.83%),总有效率98.17%。

5典型病例 丁某,女,47岁。

1996年10月6日初诊。

双侧乳房结块疼痛3年余。

曾有中西药迭进,其效甚微,时轻时重,特别逢经期来临疼痛明显,四肢逆冷,倦怠无力,腰酸痛如折,白带量多如注,乳头溢出黄绿色液体,经数日渐缓,刻诊形体丰腴,气短易汗,左侧乳房左上方可触及4×4cm2,右乳房右上方可触及3×5cm2大的结块,按之有囊性感,表面光滑,可活动,压痛明显。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乳腺增生(乳癖)。

治以平调气血,通络化痰,调衡冲任。

方用乳癖煎加仙灵脾、黄芪、鹿角霜、桂枝、芡实。

服药1旬之后,乳中结块明显缩小并疼痛缓解,诸症亦有显著改善。

效不更方,守原方略增减递进,经2月有余施治。

局部检查,肿块消失,已不再疼痛,其余症状已减,若释重负。

嗣后用红外线复查,未见异常发现,迄今未见复发

6讨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