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雨带来五月花

4月1日,星期一。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的双语晨会照例召开,局长于春玲用英语谚语“四月带来五月花”作为结语,于一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一个月的第一天,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开拓进取。

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就是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手段,其他银行是靠储蓄,国开行是靠发债,而发债融资的重任正是由资金局承担的。资金局这支仅有百人的队伍,年筹资量高达上万亿,在金融市场上被认为是“高效率筹资”的代名词,为国开行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资金局在全行考核连续三年优秀,业务工作连获国际国内权威奖项,党建工作也在中央国家机关赢得广泛好评。

资金局令人称许的业绩是在局长于春玲领导下取得的。于春玲是局长,是博士。她勇于站在行业发展前列,参加国内首批考试,获得证券投资咨询证书;参加国开行首批竞争上岗,走上处级岗位;她善于总结工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成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发表一系列理论文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有领导才能和专业水平,荣获首届中国银行间本币市场“卓越领导”称号。

带着采访任务走进国开行,记者最想了解的,就是怎样的“四月雨”让于春玲的事业之花开得如此美丽芳香。

从算部门小账到算国家大账。

2009年2月,于春玲在经过四个局七个处的岗位锻炼之后被任命为资金局局长。资金局对于她可以说是“老家”,国开行一成立她的第一个岗位就在资金局;而资金局的业务对于她来说也可谓“本行”,因为她硕士和博士的方向分别是投资和财务。应该说,对于做好资金局的工作,于春玲是满怀信心的。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半年后考核,资金局名列总行机关最后一档。

善于审视反思的于春玲带领全局同志找差距,结果,她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指导思想上。一开始她是以纯商业化的视角和眼光来考虑资金安排和头寸管理的,“譬如说我们当时的头寸有几千亿元,发债成本与头寸收益倒挂。考虑到当期收益,我们稍微压了一下头寸,结果就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领导及时教导我们,做好资金工作,要统筹考虑发展、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这件事引起了于春玲的思想震动,作为局一把手,她天天对照行党委的要求分析自己检查自己。为什么想提高收益结果却成了算小账呢?那什么才是大账呢?想到行领导总强调讲政治、顾大局、谋国策,想到国开行自成立以来,业务发展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于春玲豁然开朗,“国开行是中长期债券银行,具有跨经济周期的特征,市场流动性过剩时应多筹资,配合央行回收流动性;反之则向市场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发挥稳压器作用。”而接下来的一轮流动性紧缩,国开行正是依靠储存的头寸,为稳定金融市场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从此,于春玲带领着局领导班子算大账、想大事、谋大局,在全局开展“金融的使命”系列讨论,从国家战略、时代背景谋划工作思路,并通过具体业务传递渗透。面对次贷危机,跟踪研究案例,变教训为财富;面对金融脱媒,研究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化路径;面对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利用境外发债机会,开拓台湾保险机构和非洲央行投资人。在债券市场,国开行不断引领创新,债市基准和基石地位凸显。在货币市场,国开行保持合理头寸,配合央行货币政策吞吐流动性,在市场严重旱情时,发挥了市场稳压器作用,成为金融机构间优势互补、合作多赢的典范。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思路的明确,资金局算大账逐渐算出了成效,连续三年考核均居总行机关第一档。

从“主动选择”到“选择主动”。

采访时,于春玲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幸运地遇到了国开行这样一个好平台。但记者还是从她的讲述中,听出了她的不易、坚持和成长秘诀。

在1994年以国家计委六大投资公司为基础组建国开行时,于春玲本可以顺理成章地留在专业信贷局。但她更想学以致用,就带上简历去找资金局的领导,成为新组建的资金局的首批员工。当时她正在休产假,按政策剖腹产可以休9个月,而此时,孩子刚两个月。是放弃7个月的假期进入资金工作,还是放弃所学专业休满对于养育孩子十分重要的假期?她选择了前者。作为妻子和母亲,家庭需要她放慢脚步、留在家中;作为新部门中的一员,工作需要她加快脚步、马上上班。生活与事业都不能割舍,她唯有付出更多而力求兼顾。

2003年,于春玲就任营运中心副主任,负责从国外整体引进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项目上线。行里根据咨询部门建议,决定选一个对全面业务比较熟悉的人负责推动。凭着她先后在资金、综计、投资、营运等几个部门工作的经验,没有任何IT背景的她,就被“赶鸭子上架”了。引进系统共19个模块,要面对着组织、机构、流程等各种问题,当时同业有的搞了五年、花了十亿都下线了,也有几家处于胶着状态。软硬件的衔接,业务与系统的融合,部门间的协调,诸多的困难蜂拥而至,巨大的压力无法排遣。于春玲一度将自己的简历挂在网上,想换个单位“逃避”,也曾经不止一次想找行领导去打“退堂鼓”。曾经多少次,半夜12点的协调会上,她要面对几十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曾经多少回,她凌晨三点开车回家,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趴在方向盘上无助地流泪。然而,“退堂”的念头是被她自己打消的,无助的泪水是由她自己拭去的,与其“欲罢不能”被动退出,不如选择去主动应对。于春玲凭着对国开行全面业务的熟悉,凭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凭着在干中学的劲头,带领项目组150多位同志历时一年半的连续加班加点,让国开行成为当时中国银行业整体引进核心系统上线模块最多、本地化最快、运用最好的银行。

回顾这段经历,于春玲体会深切,“困难最多、挑战最大、让人在痛苦和失望中欲罢不能的工作,往往是让人成长最快、收获最丰的岗位。”。

业务专家到支部书记。

2009年,于春玲回到资金局时,身份已是局长。当时全局共108人,年度发债额是6700亿元,到2012年发债规模已翻番,但全局仅114人。工作量成倍增长,队伍却只增加了6人。那么,资金局的不凡业绩是怎么取得的?

面对人员少、工作难的现实,于春玲和局领导班子在建设队伍上首先就是提高员工素质,创建“学习型、分享型、创新型”组织,建立了导师制、双周讲学制、中英文晨会,靠“传帮带”培养人才梯队,使多名业务骨干成长迅速,被金融行业协会聘为培训师。与此同时,大面积推行轮岗,让员工经受多方面锻炼,当某一处任务繁重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时,则从多个处抽调人员组成混编团队,携手攻关,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资金业务市场化程度高,资金局的许多骨干一直受猎头公司关注,有的甚至开出了“给工资后面加个零”的价码,资金局是怎么留住人才的?于春玲说:“工资待遇也是很现实的,有些同志经济负担非常重,那我们也不硬留。但凡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就通过事业留人,通过信念留人。”。

资金局为青年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用人打破论资排辈,并请青年员工列席局务会,了解决策过程,实施业务公开。对员工高标准严要求,在真监督、真批评之中让员工感受到真爱护。局领导带头“传帮带”,于春玲不辞辛苦指导年轻人研究债券市场、利率汇率、债信和资金来源、国际金融市场等热点问题,向行领导、有关方面献计献策,获得高度肯定。在工作之余,于春玲经常找大家谈心:“年轻人自己做一点小事和同大家一起做一件大事,是不一样的。”在共同学习、思考和工作中,她引导大家一起描绘广阔前景,让他们跳出眼前的资金业务,跳出国开行业务,把自己做的工作同国家的、社会的和整个金融事业结合起来,同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联系起来,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联系起来,这样,再苦再累(转52页)。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