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中国传统。

[摘要]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总结过程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 医学, 中国传统。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eople’s health in the histor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fac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and its shortcomings have appeared more and more evid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that the superior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should be enhanced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rgery, 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外科学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著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著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尿石症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载入权威性的外科专著中。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得以推广。

应用中医治疗肿瘤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增效减毒作用。其疗效已通过临床观察和基础实验研究得以证实。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乳房疾病、肛肠疾病、男性泌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疮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学术水平,使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学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蛇伤、小针刀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2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中医外科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西医外科学传入我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远远超过中医外科学。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发展的停滞,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且众说纷纭,自圆其说。显然,高度泛化、什么都能自圆其说的超稳定医学理论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对形形色色客观实在的外科疾病深入研究和认识。由于在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1]。然而,中医外科学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学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邪气的存在;每一种病证都具有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丰富多彩的外治方法。客观存在的局部症状、体征是评判临床疗效有力的客观标准,客观的疗效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与否。众所周知,外科学理论是相对薄弱的,也是亟待丰富发展、特别是需要创新的。

中医外科临证过程中,既有强调内治的,也有注重外治的,内外结合是当今临床中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外治法的疗效,是外科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师给患者提供的是疗效卓著、使用便捷、价格合理的疗法。因此发展学术必须具有前瞻性,立足社会需要,中医外科发展也不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医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手段,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至微观日益清晰和统一,掌握时代的工具,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是中医外科临床不断创新的方法,那种保守和排斥的偏见是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