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立筋贯通筋通长筋概念

架立筋、贯通筋、通长筋的概念。

要弄清架立筋和通长钢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先要了解箍筋的具体含义,因为钢筋混凝土梁总要设箍筋的。有箍筋时,如果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把它撑起来,它就无依无靠。一般说来,梁的上部均设有负筋,不管它是受力的或是构造的。根据受力或构造,梁设双肢箍或四肢箍。如果是四肢箍,上、下势必有四个角点。如果不让四个点空着,则梁上、下也须相应设有四根钢筋。如为框架梁,梁的两端负筋为受力钢筋,在理论上,梁靠中间1/3区段,不受力或只受很小的力。那么,梁上部的这一区段,就不用配纵向钢筋了。可是,上面说了,箍筋又不能空摆着,就要设根数与箍筋肢数相应的构造钢筋,这些构造钢筋直径要比受力钢筋小,我们把它们称之为架立筋。

上面讲的架立筋中,有可能包含了所谓的通长钢筋通长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在抗震设计中,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根据具体受力情况,有多有少,有时上部钢筋全部连通。当上部通长钢筋的数量少于箍筋的肢数时,就要用直径较小的钢筋把箍筋空着的角点填补起来。通长钢筋总是放在外侧,架立筋放在中间。架立筋与两端的其余受力钢筋相互搭接搭接长度,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为150—250。

贯通筋是梁的受力钢筋,在跨中受压而在支座处承受负弯矩。架立筋是由于钢筋根数小于箍筋的肢数时,为解决箍筋的绑扎问题而设的,计算中架立筋不受力。

03G101—1最早版本,框架梁中提的是贯通筋,新版本已改为通长筋。

大概的区别是这样的:

1.贯通筋指贯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种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2.通长筋则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因为抗震规范只对通长钢筋的配筋量做出了要求,并没有规定要同直径钢筋。所以按新版的03G101—1就不存在通长筋和支座负筋的匹配问题(因为可以是不同直径钢筋连接形成通长筋嘛)。

因为通长筋是框架梁的要求,非框架梁上部支座负筋以外就可以用架立钢筋,同样框架梁的通长钢筋有量的要求,在这个量以外也可以用架立钢筋(比如四肢箍时,上部可以用两根通长筋+两根架立筋)。架立筋是构造钢筋,与通长筋不同,搭接长度只要150。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当梁的支座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力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力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如果在梁的上下都有通长钢筋,一般在梁上(受压区)且直径较小的是架力筋,在梁下的是都受力钢筋。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

剪力墙顶有暗梁AL时,是否只需锚入AL够锚固长度即可?

■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

■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AL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

■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的错误方法。

●梁问题(3):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再以《03G101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建议在《03G101图集》中,肯定《96G101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4条”。

■答梁问题(3):应该在03G101修版时还原。

该条规定。

●梁问题(4):《03G101—1图集》第24页“注: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为la或laE”。现在的问题是:当抗扭钢筋伸入端支座时,若支座宽度(柱宽度)太小,不满足直锚时,是否进行弯锚?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

3 次访问